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
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型系列特刊 昌江·民生
昌江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實施教育、醫療等民生工程,用真心精準扶貧
共建黎鄉幸福家園
-海南日報記者劉笑非 特約記者林朱輝
12月18日,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昌江醫療集團管理下的昌江黎族自治縣人民醫院,一臺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的成功開展,結束了昌江此類惡性腫瘤患者需外出求醫的歷史。成立不足兩月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昌江醫療集團,已多次為當地患者帶來福音。
而這只是改革開放40年來,昌江人民共享發展紅利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昌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諸多惠民政策落到實處、起到實效,同時以爭創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示范縣為抓手,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僅去年便新建和擴建市政道路14公里、農村公路90公里,成功獲評我省首批“四好農村路”示范市縣;“大水網”建設下的渠系連通配套工程完工,為昌江新增農業灌溉面積10萬畝……
昌江清楚的認識到,實現轉型發展最終的目標,是建設人民幸福的“山海黎鄉大花園”。
昌江縣中西醫結合醫院為貧困群眾開設取藥窗口。海南日報記者蘇曉杰 攝
民生工程惠民生
站在石碌鐵礦礦山上遠望,遠處的昌江縣城高樓林立、燈火輝煌。而在近處,支撐了昌江幾十年發展的鐵礦城區,隨著城市的不斷更新,基礎設施已遠遠滿足不了群眾的生活需求。當下,昌江正著力推進“雙創雙修”工作,這涉及群眾4200余戶、面積將近3000畝的棚戶區的改造升級,是老百姓最關心的民生問題。
棚戶區改造,是實打實的惠民項目,但也意味著大筆資金的投入。昌江在保障民生方面向來不吝惜資金。
2017年,昌江便安排民生支出資金25.1億元,占到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9.2%。大筆資金投入,大量惠民工程加快推進,承諾的惠民事項也都如期兌現:投入1.7億元辦成16件民生大事、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由每人每月450元提高到600元、免費為7275例新生兒篩查遺傳代謝病與聽力狀況、為2000名老人購買意外傷害綜合保險、為3400名重度殘疾人購買商業保險、全面開展的“兒童眼健康關愛行動”免費救治18名視障兒童……昌江讓百姓享受發展帶來的紅利,不僅百姓獲得感十足,也同樣得到了國家層面的認可。在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全國健康促進縣、全國基層中醫藥先進縣等考核中,昌江均以優異的成績順利通過。
昌江縣職業技術學校烹飪班教師在教學生制作花擺。海南日報記者蘇曉杰 攝
此外,昌江扎實推進的“六大文化惠民工程”、農村“文化共享工程”,讓貧困地區廣播電視覆蓋率達100%。而光網建設項目的加快實施,也讓昌江實現了貧困村的光網全覆蓋,并被省政府認定為第一批全光網市縣。
如今不管走到昌江的哪一座村莊,都能看到明亮的電燈點亮夜空,也點亮著山區群眾的新生活。電網工程的推進,讓昌江實現了“村村通電”的承諾。隨著光網工程的加快推進,將有越來越多的群眾可享受互聯網發展帶來的成果。
而群眾最為關心的醫療問題,也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昌江醫療集團的成立有了改觀。在規劃中,昌江力爭在5年內至少建成一個省級水平的醫院,并打造2個以上診療技術達到省級重點水平的臨床或醫技專科,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
值得一提的是,昌江還在全省率先實施“雙特”托底救助制度,完成對2164戶特困群眾的救助。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堅持把民生需求作為根本導向,讓昌江發展更加和諧、群眾幸福更有質感。
教育均衡成效顯
課堂練習通過平板電腦完成,還能從網上課堂下載家庭作業……這樣現代化的學習場景,對于昌江思源實驗學校的學生們來說早已經是常態。用平板電腦替代傳統書包、有名師在線講解習題,近兩年多來,昌江探索的“互聯網+教育”已取得了明顯成效。
昌江堅持優先發展教育。30年前,昌江成立縣民族中學;10年前,該縣全面啟動教育移民,讓山區學子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一直以來,昌江都在努力解決教育資源在時間、空間上的不平衡問題。如今,隨著教育硬件水平的提升,昌江也開始在軟件上發力,找名校合作、引進名師教學。
近年來,昌江率先在全省創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實現各鄉鎮均建成一所以上公辦幼兒園,并推行從學前到初中高中階段的“3+9+3”免費教育。1052萬元資金的投入讓3516名貧困學子享受到教育扶貧的實惠;加快推進著木棉學校、芒果幼兒園、“互聯網+教育”等項目的建設;同步抓實“好校長、好教師”等工程,引進學科骨干教師;加快推進“兩校一園”建設;推動昌江中學創建省一級學校,與廈門兩所優質學校建立對口支援關系……一系列政策的落地,讓昌江教育實現了大跨步發展。
不僅是政府在發力,昌江民間的助學興學活動也蔚然成風。昌江紅田農場的退休職工陳省來、楊惠珍夫婦自2004年起拿出全額退休金資助紅田中學的優秀和困難學子,如今已累計捐助超過50萬元。
為確保人人都能接受優質教育,昌江還與省特殊教育學校等教育機構合作,利用昌江玉等產業平臺,加大對視力障礙、聽力障礙等特殊兒童接受教育和就業的扶持力度,確保讓每一個特殊兒童學有所教、爭取做到自食其力。
當下,昌江還在加快國家學前改革實驗區的建設,通過繼續深化“3+9+3”免費教育、推進“互聯網+教育”,推動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脫貧攻堅奔小康
讓發展紅利惠及群眾,就離不開脫貧攻堅。昌江把脫貧攻堅作為一號民生工程,通過構建“四級”作戰體系,派出2461名黨員干部與全部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開展“我與老鄉在一起”黨員扶貧專題活動,做到用真心扶真貧。
在產業扶貧方面,昌江優選出9家農業龍頭企業與貧困戶建立委托合作關系。通過“寄巢孵蛋”新型產業扶貧模式,昌江貧困戶的扶貧產業組織化程度去年已達97%。今年,昌江1195戶貧困戶領取分紅近500萬元,通過開展消費扶貧愛心行動,銷售了20萬元的扶貧農產品。此外,昌江開發的公益性崗位安置了300名貧困勞動力,加之開設赴粵務工服務站外輸的近100名貧困勞動力,目前昌江的“零就業”貧困家庭已實現“清零”。
今年,昌江加大就業扶貧力度,通過制定包括務工獎補、社會保險補貼在內的就業扶貧“九條措施”,激發貧困戶外出務工脫貧的主動性和企業吸納貧困人口務工的積極性。而免費開展的黎錦、制陶、電工等就業創業技能培訓,也讓不少貧困勞動力有了脫貧的一技之長。
在此基礎上,昌江在全省率先實施“八免一補”免費職業教育,引導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學習酒店管理等實用技術,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近年來,隨著昌江旅游的升溫,“全域旅游+扶貧”新模式也成為昌江的新探索。通過將貧困村整村推進扶貧開發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昌江打造出一批具備游客接待能力的星級美麗鄉村,依托全域全季旅游,引導貧困群眾發展土特產與手工制品銷售、鄉村民宿、農家樂等旅游產業,使貧困群眾吃上“旅游飯”。其中,七叉鎮的苗村去年旅游收入超百萬元。
昌江十分重視完善基礎設施,夯實貧困地區發展的基礎。近30年來,昌江扶持貧困村建設村級道路101條,解決了6.7萬余人的行路難問題;建設飲水工程27宗,解決了2.2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建設村級文化娛樂設施16處、完成26個貧困村整村推進工作,讓貧困群眾的幸福感明顯提升……如今隨著“山海黎鄉大花園”建設的加快推進,昌江的貧困人口日益減少,越來越多的百姓走在寬闊的小康路上。
*扎實推進“六大文化惠民工程”、農村“文化共享工程”,實現貧困地區廣播電視覆蓋率100%,貧困村光網全覆蓋
*在全省率先實施“雙特”托底救助制度,完成對2164戶特困群眾的救助
*昌江推行從學前到初中高中階段的“3+9+3”免費教育
*派出2461名黨員干部與全部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今年昌江1195戶貧困戶領取分紅近500萬元
(海南日報石碌12月23日電)
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肖秀燕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