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
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型系列特刊 昌江·影像
砥礪奮進四十年 山海黎鄉成花園
-海南日報記者 劉笑非
一座礦山,曾支撐著昌江黎族自治縣的發展,也見證著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變化。橫跨石碌河的橋,既連接著鐵礦與城區,也連接著昌江的過去與未來。
昌江縣城石碌新貌。
昌江縣城石碌舊貌。
橋的一頭,是已不如往日喧囂的石碌鐵礦,另一頭是蓬勃發展的石碌縣城。人們在這片土地上安居樂業,產業日益興旺。如今再登上石碌礦山,所見已是另一番景象。高樓拔地而起,公園綠地依次分布,昌江的城市面貌變得更加立體。變的是城市功能越來越完善、市民生活越來越好,不變的是一如往日的山青水秀。
石碌鎮石碌橋新貌。
石碌鎮石碌橋舊貌。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年來,昌江加快發展步伐,厚植生態優勢,成為引領區域發展的核心。昌江縣委書記黃金城表示,以“多規合一”為引領,深化“一盤棋”發展理念,昌江正著力打造遍地蔥綠、鮮花盛開的大花園;環境清幽、品味高雅的大景區;宜業宜養、全民共建的大舞臺。
城市在變,鄉村也在變。
距昌江縣城幾十公里的王下鄉因地處深山,發展一度十分滯后。改革開放之初,王下鄉交通極為不便,別說通車,通電、通訊都困難重重。
昌江王下鄉浪論村新貌。海南日報記者蘇曉杰 攝
昌江王下鄉浪論村舊貌。
如今,坐在家中的王下鄉浪論村村民劉桂芳只需用手機在網上下單,想買的商品幾天就能送到村口。她家住的房子也從曾經破敗的茅草屋,變成了統一樣式的聯排平房。
當下的昌江,正在爭創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示范縣。全縣2400名領導干部與5014戶貧困戶“結窮親”精準扶貧。建設七叉木棉雨林、海尾濕地漁家等特色產業小鎮,發展村集體經濟。
讓我們通過一組組照片的對比,感受昌江這幾十年來發生的巨變,看看工業之城,如何繪出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山海黎鄉大花園”動人畫卷。
(本報石碌12月23日電)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昌江縣委宣傳部提供)
責任編輯:肖秀燕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