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之際,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央廣網等多家權威央媒4月1日在頭版顯著位置推出“潮起海之南”專欄,人民日報刊文《三十而立看海南》,重溫“闖海人”的飛揚激情,見證瓊島30年砥礪奮進的風雨歷程;光明日報以《海南三十再出發》集中展示改革開放政策、經濟特區建設在海南的生動實踐;而經濟日報發表了題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邁出堅實步伐》一文,詳細闡述海南三十年改革奮進所取得的光輝成就,而這滄桑巨變的背后,正是“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特區精神的最佳寫照。 ”
扶貧要扶志、扶智并舉。2016年,海南省開辦脫貧致富電視夜校,夜校節目每周一期,每期60分鐘,播出內容既有種植養殖等產業知識,又有電商發展等實操經驗,還有脫貧帶頭人的勵志故事……
我國自主研發的4500米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完成深海考古調查任務,成功采集到文物標本,并于日前隨“探索一號”科考船返回位于三亞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市場監管涉及物價、工商、旅游等多個部門,相互之間的數據系統分散建設并沒有共享,監管的效果也打了折扣。為解決全省政務信息系統建設數據壁壘,消除“信息孤島”,2017年7月以來,海南開展政務信息整合共享專項行動,在各部門主要業務信息化的基礎上,加快推進政務信息整合共享。
4月海南,山青海碧。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云龍鎮云嶺村村民迎來了農忙時節。每周一晚上,吃過飯,在地里忙了一天的貧困戶和扶貧干部匆匆趕到村委會,簽到、拉家常、交流信息……這是一周一次電視夜校時間。一年來超過80期的節目覆蓋海南全省2700多個教學點里的12萬多名學員,此外,每期自發收看觀眾達50萬人。
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擺在突出位置。30年砥礪奮進,實現了從人民群眾基本溫飽尚未解決到邁向全面小康的大跨越。5年來,減少貧困人口61.7萬,貧困發生率由12.3%降至1.5%。
回首過往30年,海南經濟特區以一連串的改革,一連串的率先,一連串的探索,始終傲立我國改革開放潮頭,不僅使貧窮落后的偏僻海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為創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作出了重要貢獻。
海南離島免稅政策自2011年4月20日正式落地至2018年4月20日已七周年。在此期間,相關政策先后經過四次調整,分別對政策惠及人的年齡、離島免稅商品品種、免稅購物限額、購物次數限制、銷售方式等進行完善,進一步釋放了政策紅利。
海南經濟特區包含大量農村人口,經過多年探索,海南堅持“小財政”辦“大民生”和以人民為中心“陽光普照”的理念,在全國率先實施許多重大民生事項,推動“學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等方面取得多項突破性進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正加快推進,建設海南人民幸福家園的夢想正逐步走向現實。
2月15日,農歷新年,三亞·亞特蘭蒂斯旅游度假綜合體上空綻放璀璨煙花,擁有8.6萬尾海洋生物、夢幻唯美的水族館和有趣刺激的水世界開始對外營業。
橫跨海南省海口、文昌兩地的跨海工程——鋪前大橋主塔日前實現封頂,這個國內首個跨斷裂帶大橋工程朝著年底通車的目標又邁出堅實一步。大橋通車后,文昌到海口將由一個多小時的車程縮短至30分鐘以內,兩座城市也將翻開新的發展篇章。
近年來,海南國家安全機關以網絡、視頻、微信等新媒體和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為平臺,面向社會公眾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國家安全宣傳教育活動。通過舉辦“4·15”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宣傳教育活動暨“維護國家安全共筑鋼鐵長城”宣傳教育展等,促使社會公眾時刻繃緊保證國家安全這根弦。
在海南省澄邁縣,貧瘠的沙土地里長出串串“金”地瓜,讓近萬名農民踏上“小康路”,家家戶戶蓋起漂亮的“地瓜樓”。以前無人問津的沙土地成了“香餑餑”,地租漲到了1000多元一畝。
澄邁縣橋頭鎮沙土村,因村里多為缺水少肥的沙土地而得名,由于找不到合適的種植產業,村民多外出打工謀生,土地撂荒嚴重。上世紀90年代末,日本一家公司來村里租下這些沒人種的沙土地,種植專供日本的地瓜。
“推動海南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旅游消費中心”,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講話中的這一要求,讓三亞旅游行業振奮不已。
“漂洋過海的拖拉機,在東南亞、非洲、南美洲都有蹤跡。”當大伙的微信朋友圈都在轉發海南建設自貿試驗區的新聞時,海南金鹿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葉茂卻在給自己的產品“打廣告”。
1987年12月,國務院批準撤銷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樂東、陵水、昌江、保亭、瓊中、白沙6個民族自治縣。經過30年發展,這里經濟社會發展迎來巨變,而下面的三個黎族村莊,則是見證海南民族地區巨變的“樣本”。
在洋浦開發區海南逸盛石化有限公司的碼頭上,起重機正在忙碌地將一包包可用于飲料包裝和紡織行業的聚酯多功能片材(PET)吊裝到兩艘貨輪上。這里是全國唯一同時生產PET及其原料精對苯二甲酸(PTA)的工廠。而海南逸盛生產PTA的原料,就是來自隔壁中國石化海南煉油化工有限公司產出的對二甲苯(PX)。
從海口美蘭國際機場驅車向西半小時,便是海南省澄邁縣。在澄邁北部老城開發區的美侖河畔,曾經有一片荒地,9年前海南生態軟件園在這里開工建設,如今已成為海南發展互聯網產業的重要平臺和載體、中國互聯網產業新的集聚地,吸引了騰訊、百度、華為等2500多家企業入駐,2017年貢獻稅收14.31億元。生態軟件園的蓬勃發展,在瓊州大地打造出創新創業的新高地。
水稻公園所屬地區為黎族聚居的灣坡村,過去以種植水稻、芒果等作物為主,青壯年出門打工,多數村民收入處在貧困線之下。公園一期項目以每畝1600-2500元的價格從農戶手中流轉2100畝土地。租金讓農民有了穩定收益,而且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243名周邊農民一轉身變成了公園員工,占公園員工總數的一半以上。灣坡村的黎族姑娘高永顏告訴記者,以前她種5畝地的水稻,生活過得緊。公園流轉了她家的土地,她在公園的餐廳當上了服務員,每個月3000元的收入讓她家的生活品質提高了一大截。
“村在景中,景在村中。”眼前的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道鎮什進村,群山環抱,椰林環繞,檳榔搖曳,村道蜿蜒,一排排獨具黎家特色的船型屋小別墅錯落有致地分布其間。這里的一切,向人們展示著青山、綠水與鄉愁。從茅草房到小別墅,什進村的巨變得益于當地實施的“大區小鎮新村”扶貧開發模式。通過實施村企合作建設,推動“旅游+”與脫貧攻堅深度結合,什進村從年人均收入2000多元的貧困村變成了年人均收入1.3萬元的美麗鄉村。
森林覆蓋率高達62%、空氣優良率保持在99%以上,海南有著全國最好的生態環境。2013年4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幾次“點贊”當地生態環境,殷切希望海南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當個表率,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精心呵護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在“增綠”“護藍”上下足功夫,海南交出了一份發展和保護雙贏的答卷。
如今,什進村搖身一變,從國家級貧困縣的重點貧困村,變成了保亭地標性的美麗黎村。村里一棟棟兩三層的黎族傳統“船型屋”樣式的小樓坐落在檳榔林中,和村頭的別墅酒店相差無幾。走在鄉間田埂上感受微風拂面,別有一番滋味。看到村里發展得越來越好,村民林維放棄了在三亞一家旅行社的工作,回家整合自家及親戚家的10多間空房,創建“黎家民宿”,開設住宿、農家體驗、水果采摘、土特產售賣等服務,年均接待游客1000人次,年純收入達10萬元。她說:“我從小生活在農村,家門口的籬笆、田里的瓜果,都是心中最美的記憶。我回家創業,就是想留住更多游客,讓他們感受到海南最有特色的風景。”
“以前,海南島西部幾個市縣的近300萬人口看個大病往往要跑去廣州等地的大醫院,現在這個狀況緩解了很多。”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副院長方勇說。方勇在海南省的儋州市還有一個身份——海南西部中心醫院院長。
兩年前,一粒國外抗癌特效藥,從先行區內醫院申請到患者用藥,要6個月。如今,只需7天左右。好消息在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不斷釋放。2013年,國務院正式批復海南設立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給予其醫療技術、醫療藥品器械特許準入等9條“黃金政策”。目前,園區內27個項目開工在建。博鰲超級醫院、博鰲一齡生命養護中心已投入運營。
一個小城的中學打造出了海南教育的大品牌。這所中學就是北京師范大學萬寧附屬中學。2017年高考,該校本科A批上線率高達92.2%。2017年6月,該校被評估為省一級甲等學校,而該校所處的萬寧市僅有62萬人口,在很多人心目中,可能連四線城市都不算。過去,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萬寧的很多孩子遠赴海口等地求學。如今,在北師大萬寧附中的輻射帶動下,萬寧各中學教育教學改革力度空前,成果凸顯,優質生源不斷回流,兩年間約有5000名學生從海口等地到萬寧就讀。
居仁坊,古海口政商薈萃之地,見證了千年海口滄桑。72歲的符雪云,是居仁坊的老居民,她見證了這個社區小巷幾十年的巨變。“1966年我剛嫁到這里時,這一片全是低矮的瓦房,都是泥土路,一到了臺風下雨季節,都沒法下腳。后來慢慢鋪成了石子路,走在上面腳不沾泥巴了。再后來又變成了青石地磚鋪的路,走起來平穩多了。”說起這些年的變化,符奶奶忍不住感慨。
行走于海南三亞,椰風海韻和不斷提檔升級的旅游服務帶給人們欣喜,“快速反應”的旅游警察更讓游客在暢享休閑時光之時多了一份安心。近年來,海南三亞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快速不斷推進旅游服務、產品升級的同時,于2015年10月打造的旅游警察,為三亞的旅游市場向健康方向前行保駕護航。
在海南省三亞市,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它面積小,但作用大。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的7000多個農作物新品種超過70%出自這里。它的名字叫南繁基地,這里集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一體,是服務全國的重要基地。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年來,南繁基地由點到面不斷擴大,在三亞、陵水、樂東等市縣,從幾萬畝發展到20多萬畝,在全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被譽為“中國優良種子的搖籃”。
海南洋浦灣畔,一個個高大的油氣儲罐,標志著海洋油氣儲備在海南崛起;一座座現代化的工業廠房矗立在綠樹叢中;居民區街道凈潔,兩旁樓宇林立,銀行、電信、法院等機構齊備,酒店、學校一應俱全。走進洋浦,一座海濱工業新城映入記者眼簾。
截至2017年底,海南三次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順序,由建省之初的“一(50)、三(19)、二(31)”調至“三(55.7)二(22.3)一(22.0)”,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79.5%。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語重心長地說,希望大家把中央制定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貫徹落實好,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在海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美麗鄉村的建設是重要抓手。2017年4月,海南省第七次黨代會強調,要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目前,海南省已建成406個美麗鄉村示范村,204個星級美麗鄉村。
“10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地,如今已有2500家企業入駐,2017年貢獻的稅收就有14.31億元。”海南省澄邁縣老城開發區的生態軟件園園區總經理楊淳至告訴記者。 海南生態軟件園位于海口西側澄邁縣老城開發區盈濱半島、美侖河畔,根據“三生態”(自然生態、人文生態、產業生態)理念,重點發展互聯網、文化創意等低碳綠色產業。一期規劃3000畝,打造生態軟件企業社區,實現“在公園里工作,在生活中創新”愿景;二期規劃14.5平方公里,按照“一里一聚落、一舍一方田、一水一公園、一隅一天地、一鍵一世界”理念,建設“微城市”,打造中高端人才聚集地和互聯網經濟示范區。
這幾年,海南把互聯網產業作為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重要切入點,2015年,海南提出重點發展12個產業,互聯網產業位列其中。兩年來,海南互聯網產業一直保持25%以上的增長,是12個產業中發展最快的。而在“互聯網+”的推動下,海南變得更加智慧、智能,正在向“智慧島”邁進。
“一路向南,直到海南”。這句話,形容無數向往椰風海韻、陽光沙灘,從各地前來海南度假的游客再合適不過。其實早在30年前,也有數以萬計的人川流不息地跨越瓊州海峽涌向海之南,成就一段“闖海人”的改革傳奇。
如今,海南旅游業正在謀劃邁向優質旅游的新目標——在2020年初步建成國際旅游消費中心、中國郵輪特區和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
特區立法權是海南建省與生俱來的基因之一。建省辦特區30年來,海南充分利用特區立法權,制定了40多件特區法規,為海南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法治保障的同時,也為國家立法提供經驗,發揮了“立法試驗田”作用。
海南實施建省以來基礎教育領域“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待遇最優”的“好校長、好教師”引進工程,面向全國引進300人,其中75%以上到貧困市縣、民族州縣、鄉鎮學校工作,辦學效果明顯提升。
除了沙美村,博鰲區域還有6個鄉村編制完成《美麗鄉村規劃》,海南省已建成406個美麗鄉村示范村,204個星級美麗鄉村。美麗鄉村正成為海南全域旅游的金字招牌,成為國際旅游島建設中的新亮點。
海南姓“海”,是中國管轄海域面積最大的省份。建省辦經濟特區30年來,海南海洋產業正從“蔚藍”走向“深藍”,“藍色經濟”迸發勃勃生機。
“如今三亞的生態環境更好了,景區更美了,好玩的也更多了。”來自遼寧阜新的游客郭玉芹今春再到三亞旅游時,感覺跟前些年明顯不一樣了。
宜人的氣候、蔚藍的海水、沙灘與椰林,使三亞久負盛名。近年來,三亞著力改善生態環境,推進旅游產品提檔升級,游客欣喜地發現,以椰風海韻聞名的三亞美出了新境界。
“小康感謝習主席,幸福不忘共產黨。橫批:航天圓夢!”在海南省文昌市龍樓鎮好圣村,鄭有群家門上的這副對聯表達出質樸的心聲。這位老漁民從來沒有想到,自己居然吃上了“航天飯”。好圣村距離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僅7公里多,文昌市決定利用這個“近水樓臺”的優勢,將其打造為航天科技小康村。
打出這張航天牌,并不只是一味地談概念。好圣村利用閑置土地種植了21個航天育種的瓜菜品種,用航天牧草喂養文昌雞、黑山羊,人均年增收上萬元,再加上美麗村莊的建設吸引了眾多的游客,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大自然寵愛她,讓她靠著蔚藍的大海,依著翠綠的丘陵,傍著清澈的江河,南國田園風光美麗如“天堂”。 時代寵愛她,讓她擁抱一個世界舞臺——亞洲論壇自2001年落戶這里,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半漁半農小鎮,成為舉世矚目的外交小鎮。
跨省輻射型醫聯體是海南“一市(縣)兩校一園一院”工程的重要探索。現階段,海南共引進和洽談合作辦醫48家,基本建成省兒童醫院、省結核病醫院等一批重大醫療衛生項目,醫療保險實現全省統一,力爭到2022年鄉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全國領先,努力讓群眾“小病不進城、大病不出島”。
如今,海南已成為中國唯一的省域國際旅游島。“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博鰲亞洲論壇永久舉辦地、全球唯一的環島高鐵、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一張張享譽世界的“海南名片”閃閃發亮。
享有含金量很高的“國九條”政策,代表著國內頂級水平學科力量的院士專家團隊……在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一家名為博鰲超級醫院的醫療機構開業僅7天,便迎來全國多地慕名前來咨詢的患者。這所超級醫院正在積極探路中國醫療健康開放新領域。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2017年2月,海口啟動對美舍河等32條黑臭水體進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修復。
海南劃定26.8萬畝南繁科研育種保護區和5.3萬畝核心區,納入永久基本農田范圍,予以重點保護;投入2億元專項資金,持續支持南繁科研平臺建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
海南擁有全國一流的生態環境,濱海長廊、美麗鄉村、少數民族風情等豐富的旅游資源,散布在海南的每個角落。
4月的海南,春風徐徐,木棉花開,耳邊常常會響起《海南姑娘》的歌聲。
今天的海南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北有文昌衛星發射基地,南有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可謂是“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
2017年,海南省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02元,同比增長8.9%,全省農民人均收入首次跨過萬元大關。
近年來,海南商事制度改革敢闖敢試,圍繞“放管服”發力,既要放得開,又能管得住,助力全國最大經濟特區不斷優化營商環境。
在海口這座城市創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對生于1982年的王海峰來說,“被尊重”是最大的感受。
三亞旅游環境的改善也得到游客的廣泛認可,2016年和2017年全市接待過夜游客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長。
在祖國的南大門,有一塊綠色生態島——海南。在這里,有一條河、一座城、一群人,用各自的經歷講述著海南生態立省的信心。在海南的北部,有一條河,流淌在海口城市之中。
海南省文昌市龍樓鎮好圣村坐落于銅鼓嶺山腳下,距離文昌航天發射場不過5公里。在這個小漁村里,和魚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老漁民們做夢也沒想到,能和“航天”結緣。
今年4月13日,海南省迎來建省和建立經濟特區三十周年紀念日。三十年來,海南先行先試,奮楫爭先,昔日的海角天涯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新聞聯播推出系列報道《潮起海之南》。
4月1日起,人民日報開設“潮起海之南”專欄。今日頭版頭條刊發文章《三十而立看海南》,帶您走進海南的青山碧海、城市鄉間,回望這30年的風雨兼程。
光明日報報從4月1日起開設《潮起海之南》專欄,推出來自基層一線的報道,集中展示改革開放政策、經濟特區建設在海南的生動實踐,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南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的顯著成就和典型經驗。
30年前,新中國第三十一個省份,也是唯一的特區省——海南省,在全國人民的矚目中掛牌成立。改革風勁滿眼春,法治揚帆正當時。30年來,一撥又一撥的“政法人”“法治人”,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激情投身創建“法治海南”“平安海南”“和諧海南”,結出了眾多彪炳史冊的改革探索成果。
30年前,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海南經濟特區應勢而生。30年里,海南在先行先試中,為改革開放鐫刻下眾多載入史冊的探索印記。海闊帆直春潮涌。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而立之年的海南特區再出發,劈波斬浪,奮楫爭先……
去農村開咖啡館,靠譜嗎?打工妹王秋香做到了。38元一杯的海南農村網紅咖啡,品出返鄉創業者的“美麗經濟”。
經濟日報從今天起開設“潮起海之南”專欄,推出來自海南各地的報道,展示海南這塊熱土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展現當地干部群眾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
中國最年輕的省份——海南省今年4月三十而立。在現代中國人的認知里,這個遠離經濟腹地的海島,更是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海南經濟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