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服務型、開放型、生態型經濟 競相發展——
打造國際旅游島產業發展“升級版”
■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齊 平
小橋流水、鳥語花香,位于海南澄邁縣老城經濟開發區的海南生態軟件園宛如一座花園。開園以來,軟件園產值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長。截至2017年12月份,入園企業已達2481家,騰訊、華為、百度等龍頭企業先后進駐。園區企業稅收2010年時不到1000萬元,而今年前兩個月,企業稅收已經超過3億元。
連續3年保持25%以上增速的互聯網產業,是海南經濟跨越式發展的縮影。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海南時指出,海南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發展潛力大,要以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為總抓手,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路子來,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譜寫美麗海南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還明確指出,海南要加快形成以旅游業為龍頭、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服務業產業體系。
以國際旅游島建設為總抓手,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海南全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提出充分發揮生態環境、經濟特區和國際旅游島三大優勢,進一步做大做強旅游業、熱帶特色高效農業、互聯網產業、醫療健康產業等12個重點產業,加快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海南在嚴守生態紅線的前提下,打破市縣行政區劃和利益藩籬,“多規合一”謀篇布局旅游園區、高新技術及信息產業園區、物流園區、臨空產業園區、工業園區、健康教育園區等6類24個省級重點產業園區,積極完善路、光、電、氣、水的“五網”基礎設施;通過深化“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5年累計減少審批事項1200多項,減幅達到80%以上。
服務型、開放型、生態型經濟充分發展,創新創業浪潮涌動,市場活力競相迸發。12個重點產業增加值兩年來均保持了兩位數增速,目前占GDP比重已達70%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發展頂梁柱。三次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31%提高到55.7%。
如今,海南旅游業正在謀劃邁向優質旅游的新目標——在2020年初步建成國際旅游消費中心、中國郵輪特區和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
(原載《經濟日報》2018年4月9日4版,有刪節)
責任編輯:張紅霞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