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市新州鎮英隆村貧困戶李春生,家庭5口人,因妻子患病,要照顧年邁的母親,小孩上學花費大,造成家庭生活困難。扶貧攻堅戰打響后,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幫扶干部的幫助關心下,李春生在家擴大了養殖蝦蟹的規模,實現脫貧目標,還獲得了儋州市2019年度“創業脫貧致富之星”。
來到英隆村集中養殖蝦蟹的區域,你會發現李春生的蝦蟹池同毗鄰其他村民蝦蟹池里的池水要少很多。“我最近剛賣了三四百斤蟹,現在池里的蟹少,我就清了一些水。”李春生解釋道,面前600平方米的蝦蟹池是李春生擴大規模后的成果。每次他會放近一萬只蟹苗到池中養殖,成活率30%,大概一次就會有成品蟹3000余只,一年收成兩次,市場價格不錯的話,純年收入可達三萬。
李春生站在他的蝦蟹池旁介紹今年螃蟹銷售情況。 南海網見習記者 符碧霞 攝
站在李春生的蝦蟹池旁,路過的村民經過會問他“又是專門來買螃蟹的嗎?”李春生笑而不語,突然說道:“我今天能過得舒坦,要感謝政府,感謝幫助我的人。”
早些年,李春生一家的主要靠他一人在村子附近打零工來維持生計,母親體弱,妻子患病,二人只能幫忙打理家里,照顧兩個孩子。李春生的大兒子初三畢業后,沒考上高中,考慮到家庭情況也不愿意花錢就讀技校,因此就開始外出打工。“大兒子也是考慮到家里只有我干活,他也沒跑到省外,他有時在???,有時在三亞。”李春生說,家里需要的時候,他的大兒子還會從三亞趕回來幫忙。
2017年,李春生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妻子看病有了醫療保障,剛上初中的二兒子有了助學補助。“那時候有了‘三保障’我一下子就輕松了,也開始意識到要計劃發展產業。”李春生說,以前他也養殖過螃蟹,但是因為資金不足,難成規模。思考許久后,李春生決定要擴大養殖螃蟹的規模,專心投入到養殖業中。
除了養蟹,李春生還會養蝦,螃蟹收成周期一到,李春生就要給池塘消毒、換水,然后換上蝦苗。但是養蝦成本高,收益不太高,養了一段時間后,李春生還是專一的養殖螃蟹。
“我現在不愁銷路,只要一有成品蟹,就會有商家來收購,但是我還想再擴大規模。”李春生充滿希望地說,他不僅計劃擴大養殖規模,還要學習如何提高螃蟹的成活率,提高螃蟹的產量。
李春生從貧困戶到創業脫貧致富之星的轉變,離不開他勤勞的雙手、他的奮斗。他堅信,在政府的支持、自己的努力下,妻子有病能醫,孩子有學可上,自己一家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美好!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儋州12月18日消息 南海網見習記者 符碧霞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