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儋州市雅星鎮有一位貧困戶非常特別,大家都發展產業的時候,他不甘落后,勇當先行者,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產業路。他就是雅星鎮飛巴村委會飛巴村的謝學頭。在養殖桑蠶到養殖豚貍的這條產業路上,他不僅順利脫貧,還被評為儋州市2019年度“創業脫貧致富之星”
以前,謝學頭種了不少甘蔗,那時候每一年都可以有一萬多元的收入,但是除去肥料和雇傭人工的費用,基本等于這一年就白干了。“我孩子上學時,我和妻子能支付學費,但是再加上伙食費的話就很吃力了。”謝學頭說,那時候他的孩子們為了不增加家庭負擔,初中畢業就紛紛外出打工了,特別是小兒子,每年都在外頭跑,去年東莞,今年天津,明年又不知道會去哪里務工。
2015年,謝學頭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剛納入那時候,政府就經常給我們培訓,鼓勵我們發展產業。”謝學頭回想道,他那時考慮許久后就開始養殖桑蠶,頭兩年桑蠶養得非常好,收益也不錯,本想著擴大養殖規模,繼續增收。但是2017年太過干旱,嫩桑葉沒辦法供應,在這一年,謝學頭放棄了養殖桑蠶。
謝學頭介紹每一欄豚貍的性別比例。南海網見習記者 符碧霞攝
2018年初,在一次和朋友的交談中,謝學頭說出了自己的迷茫,“我朋友當時就建議我養殖豚貍,還為我分析了現在養殖豚貍的前景。”謝學頭介紹,他當時外借了七千元,再加上自己的積蓄,共投入了近1萬元,在之前養桑蠶的大棚內開始養殖豚貍。萬事開頭難,兩個兒子外出務工,三個女兒也都嫁人了,謝學頭的妻子要照顧三個孫子,從引進豚貍,到養殖,沒有學過技術,也沒有專家指導,所有的事情都是他一個人完成。在養殖過程中,還曾因為天氣,損失了一百余只豚貍,但這個憨厚的男人既沒有放棄,也沒有抱怨,而是默默地堅持了下來。
謝學頭在給豚貍喂食。南海網見習記者符碧霞 攝
一年時間,謝學頭的豚貍養殖規模也得到了發展,從開始的80只到現在的300余只,收入也在不斷提高,而且與合作社合作還不用擔心銷售市場和客源。
現在,謝學頭不僅開始擴大豚貍養殖規模,還開始著手利用40畝地擴建土雞養殖大棚,一步一個腳印朝著增收致富的目標邁進。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儋州12月16日消息 南海網見習記者 符碧霞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