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報記者 陳子儀
正值三月,瓊海市博鰲鎮東嶼島的青翠樹林里,各色鮮花相競盛開。
不久前,博鰲近零碳示范區啟動運行,得到了德國能源署“零碳運營區域認證”標識,通過了第三方咨詢團隊的評估,達到了“零碳區域”的設計指標要求,并先后入選住建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國家能源局綠色低碳轉型典型案例,獲得全國綜合智慧能源大會授予的優秀示范項目稱號。
一個海邊小島何以獲得如此殊榮?3月27日,海南日報記者走進東嶼島一探究竟。
博鰲近零碳示范區運營管理中心。記者 袁琛 攝
為何建設近零碳示范區?
宣示中國堅持綠色發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決心
2020年9月22日,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2030年前中國要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提出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30·60”目標。
推動海南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海南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決策部署。當年,住建部與海南省決定利用三年時間共同在博鰲東嶼島創建近零碳示范區,打造示范樣板,向全球展示中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技術和實踐。
起初,海南選定了幾個建設近零碳示范區的備選地點。經過多方討論,最終示范區選址“花落”東嶼島。
“選址東嶼島有著多方面的因素考量。”中規院海南分院院長胡耀文介紹,東嶼島規模適宜,島上產業成熟,能源供給穩定,交通便捷,自然生態要素和人文要素豐富。因此,東嶼島具備通過系統設計、整體推進實現城市更新、產業升級、城鄉融合和生態修復的可能。
“作為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永久會址所在地,選址東嶼島,也是希望借此改造向世界宣示中國堅持綠色發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決心。”胡耀文說。
不止于此,城市建成區的綠色降碳更新改造,是全球實現碳中和的主戰場。博鰲近零碳示范區的創建,也為城市建成區逐步實現“近零碳”開展前瞻探索。
如何建設近零碳示范區?
區域近零碳、資源循環、環境自然、智慧運營
啟動建設近零碳示范區后,第二步要做的就是設計實現近零碳的“路線圖”。
海南省住建廳副廳長劉聯偉告訴海南日報記者,住建部從明確選址、編制方案、技術創新等方面組織標準定額司及有關專家進行指導,編制《博鰲近零碳示范區創建方案》。近零碳示范區創建方向更加清晰、目標更加明確。
經過專家團隊的討論后,博鰲近零碳示范區按照“區域近零碳、資源循環、環境自然、智慧運營”的思路,形成了建筑綠色化改造、可再生能源利用、固廢資源化處理、水資源循環利用、交通綠色化改造、園林景觀生態化改造、運營智慧化建設、新型電力系統8大類18個項目的項目架構。
“在改造的過程中,我們聚焦既有建筑與環境的更新改造,以不大拆大建、減少結構投資、降低運行費用為原則。”胡耀文表示,具體而言,改造采用智能幕墻開啟扇、立體綠植遮陽等低成本、易增設的改造措施;采用“光伏板+防水層+隔熱層”一體化屋面,避免結構二次投資;更換高效制冷設備、冷凝熱回收和水蓄冷設備,降低運行費用;將廢棄混凝土塊作為景觀鋪裝和小品原材料,建設循環花園;將會議中心廢棄夾層,改作運營管理中心,減少新建成本……
在近零碳示范區的改造過程中,也實現了一批創新技術的集成應用。記者了解到,博鰲近零碳示范區重點集成應用了“光儲直柔”配電系統、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孿生能源管理平臺、智慧樓宇系統、高效能光伏直驅變頻多聯機、交直流柔性互濟的能源路由器、光電轉換效率21%的屋頂光伏等,多項在國內外均為領先水平。
如今,博鰲近零碳示范區已順利運行,預計全年可生產綠電約3200萬度,既可以滿足示范區每年約1700萬度的用電需求,同時每年有約1500萬度剩余綠電可以上網,預估每年可儲備約7720噸負碳。
迎難而上實現“近零碳”
沒有發生任何工程質量事故及安全生產問題
“一開始,我們也面臨著不少挑戰,比如沒有特別成熟的體系和架構可以參考,我們必須自主探索,邊建設邊研究。”回想起建設過程,東南大學感知計算與智能交通研究中心教授張文波感慨道。
“近零碳”三字的實現來之不易。如何打造近零碳示范區?技術路徑是什么?解決方案是什么?對于整個近零碳示范區建設團隊而言沒有先例可循,大家在摸著石頭過河,一步步探索實踐。
博鰲近零碳示范區改造建設涉及8大類18個工程項目,這里覆蓋了很多的專業,包括建筑、交通、能源、電力、園林景觀、固廢處理、污水處理、海綿城市等專業,不同專業的設計、施工、監理共有幾十家單位,施工交叉多,所有這些工作在很短的時間內要同步協調推進,而且不能出差錯。
“在建設過程中,我們還要克服臺風、暴雨,特別是新冠疫情的影響。”劉聯偉說,2023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前,各參建單位克服種種困難,推動首期16個項目搶在2023年論壇年會前完成建設。2023年論壇年會后,繼續推進二期亞洲論壇酒店和會議中心、東嶼島大酒店兩個大型項目的建筑綠色化改造建設,推動所有項目數據同步傳輸到運行管理中心,包括后期的聯調聯試和CIM運營管理中心的建設。
“所有的工作都要同步推進,在確保工程質量、安全生產和游客安全的前提下,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發生任何工程質量事故或者是安全生產、消防安全、游客安全這些問題。”劉聯偉說。
技術革命是能源革命的關鍵。從理論到實踐,博鰲近零碳示范區正在逐步實現清潔能源生產和消納的完美融合。可以期待,博鰲近零碳示范區的經驗和理念將從這里出發,走進更多我們的生活。
中遠海運博鰲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樊沖: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中遠海運博鰲力量
■ 海南日報記者 陳子儀
“我們搭建了東嶼島碳普惠平臺,用戶可通過在東嶼島上的綠色低碳出行、入住、娛樂,參與綠色低碳回收行動,獲得碳幣,用于在島上兌換咖啡、下午茶、溫泉票等資源。”近日,中遠海運博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遠海運博鰲)副總經理樊沖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在東嶼島近零碳示范區形成可感知、可體驗的零碳應用消費場景。
作為博鰲亞洲論壇的核心服務企業和基建投資方,中遠海運集團深度參與博鰲近零碳示范區建設,承擔了新聞中心、博鰲東嶼島大酒店、博鰲亞洲論壇大酒店及會議中心建筑綠色化改造項目,以及會議中心CIM大廳和可視化零碳運行管理系統建設。
樊沖介紹,在博鰲近零碳示范區改造項目中,中遠海運集團充分利用建筑屋頂和停車場存量空間,按照“應做盡做”的原則,配置了5.1MW的分布式光伏,并根據每個建筑的實際情況,采用了不同的光伏安裝形式。
具體而言,博鰲亞洲論壇會議中心充分尊重原有建筑風貌,采用了建筑光伏一體化的技術,光伏屋面與原有建筑屋面形態完全一致;新聞中心采用光伏組件與建筑結構錨固的方式,降低光伏系統的整體荷載;東嶼島大酒店由于既有建筑結構預留荷載大,采用了配重式的光伏系統;日照條件良好的停車場使用了光伏車棚,各類型光伏組件性能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并能抗12級臺風。
在樊沖看來,博鰲近零碳示范區為我國可持續發展與碳中和探索提供了優秀樣板,也向全球展示了中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技術和實踐。
“未來,我們也將把取得的成果鞏固運營好。”樊沖表示,中遠海運博鰲作為“雙碳”目標下的新理念和新實踐的踐行者,將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從旅游、會議、度假、會展、飲食、研學等各領域的擴大零碳的實踐和宣傳,引領探索更高層次的低碳生活方式,樹立零碳理念,為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貢獻中遠海運博鰲的一份力量。
海南日報2024年3月28日T03版版面
原標題:集成應用創新技術建設博鰲近零碳示范區 實現碳中和的“前瞻探索”
責任編輯:陳倩柔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