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記者 劉曉惠
從生兒育女到日常消費,從健康科普到社區管理,從食品加工到職稱評聘……在今年的全省兩會上,海南日報記者發現代表委員們關注的問題越來越“小”,視角越來越“細”、建議越來越“實”,充分展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突出特點。
直擊民生領域“痛點”“堵點”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在今年省兩會上,民生話題繼續受到高關注度。會上會下,代表委員們結合各自關注研究的領域,圍繞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痛點”“堵點”競相建言獻策。
隨著海南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的提高,充電樁能否順利進小區成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關心事。省政協委員梁小喜就把提案的“目光”聚焦在充電樁進小區上。
經過多方走訪,梁小喜發現充電樁進小區在落地執行過程中,還存在物業不愿擔責、設施建設技術標準較高等難題。對此,他提出政府應著眼于打破小區建設管理的壁壘,需要對安全職責進行劃分、收益分配權益進行明晰、建設規范進行確定,加快相關進小區政策措施的頒布,為充電設施建設掃清障礙,促進民用新能源車輛市場的發展。
自貿港建設正當時,項目建設不停歇。省政協委員、臺盟海南省委員會副主委林藝青注意到,一些施工現場存在使用PVC板材、人造草坪等塑料產品,對環境造成一定影響。
林藝青建議,政府應印發通知禁用PVC板材、人造草坪等塑料產品,同時將施工現場圍擋落實情況納入安全生產標準化考評主要內容,加大日常檢查巡查力度,督促施工項目單位按要求完成整改;不定期開展專項檢查,對未按要求實施的項目單位進行嚴肅處理。
把脈企業發展“煩心”“憂心”
企業是市場經濟的細胞,是人民參與經濟活動的重要媒介,也是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實體單元和重要手段。兩會上,前來參會的代表委員也紛紛圍繞化解企業“煩心事”“憂心事”建言獻策。
省政協委員、海南蘇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曾勝認為,缺少原創研發、新增創新型企業較少、企業創新人才缺乏等情況是現階段海南企業普遍面臨的問題,這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全省的產業發展。
曾勝建議,要明確重點支持的產業方向,如發掘海南四大主導產業中具有較高科技含量和產業升級潛力的細分方向,明確支持企業科研創新領域的目錄,重點扶持有創新能力、創新意愿和創新發展潛力的高技術企業。此外,海南還應加大企業創新經費支持,可從改善財政科研經費結構、加強企業科研平臺建設、建立企業創新成果評價機制等方面著手。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一直存在。省政協委員、平安普惠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總經理劉敏建議,可大力鼓勵“銀行+保險/擔保模式”,通過保險/擔保的模型化風險管理體系、高運營效率優勢,為難以直接獲得銀行融資的小微企業主提供增信服務,幫助其高效獲得銀行貸款,同時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住宿、餐飲、批發零售業、建筑等行業,予以更大的稅費、房租減免幅度。
緊盯百姓身邊“難事”“小事”
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離不開一件件“實”招。省兩會上,代表委員緊盯百姓身邊“難事”“小事”,關注百姓實現高品質生活的各類需要,從細處找問題、提實策。
省人大代表、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訓院辦公室主任潘國林曾有過兩年零九個月的駐村工作經驗,他發現農村普遍存在沒有排污管道、管道老化、設施破損等問題,雨水與污水不分離,給廣大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不便。他建議,相關職能部門可以分時間、分路段落實雨污分離治理,同時加強督查考核,建立有效監督機制,將雨污分離治理納入工作目標考核體系,最關鍵的是要加大投入,建立雨污分離專項資金。
作為一線公交車駕駛員,來自海口的省人大代表劉筱杰深切感受到“公交為民”的使命,也見證了海口公交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改革創新的決心。但是,他也發現海口公交的配套設施建設也存在一些短板。他建議,希望政府加快完善公交的基礎設施和場站建設,強化用地控制,同時充分考慮充電充氣等配套建設,落實公交場站與工業園區、大型居住區、商業區等主體建設項目同步規劃、施工、交付,逐步讓公交場站退路進場,讓公交車從“露宿街頭”到“有家可歸”,更好地服務市民。
(海南日報海口1月13日訊)
原標題:代表委員圍繞熱點話題積極建言獻策 聚焦“小”事“細”處用力
責任編輯:周玉敏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