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縣名片:昌江
昌江奮力走出一條彰顯山海黎鄉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將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優先原則,打好現代產業基礎,精準謀劃項目,加強招商引資,做強以清潔能源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新興工業,努力向千億級清潔能源產業集群邁進,還將發揮海南西部一流旅游目的地、海南熱帶高效農業產業基地、特色文化產業聚集基地、現代海洋漁業綜合基地“四個重要增長極”作用,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優化產業結構。
昌江黎族自治縣,曾因石碌鐵礦輝煌矚目,又因資源枯竭困局開啟城市轉型,發展的步伐從未停止。
2016年以來,全球首個陸上商用模塊化核電小堆、建省以來單體投資體量最大的核電二期項目相繼開工,核電產值破150億元,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分別增長5.1%、11.7%,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7.3%、8.9%,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68.4億元,昌江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由2011年的23:59.3:17.7優化為2021年底的25.9:41.6:32.5。
三產結構不斷優化、民生福祉不斷改善、社會經濟發展持續向好……在豐碩成績基礎上回望過去,這是一張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精彩答卷,催人奮進。“十四五”時期,昌江謀劃確立“五地兩縣”發展格局。面向未來,昌江縣委書記陳儒茂表示,必須答好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之問,將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海南重要講話精神和省第八次黨代會精神,全面落實“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戰略框架,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奮力續寫昌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航拍昌江黎族自治縣石碌鎮。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通訊員 楊耀科 攝
破除資源枯竭困局 走向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在昌江海尾鎮,坐落著我國最南端的核電基地——海南核電基地。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南核電實現一期工程1、2號機組全面建成投產并保持良好運行業績,二期工程3、4號“華龍一號”機組、多用途模塊式小型核反應堆“玲龍一號”機組正式開工建設,形成“三堆共建、雙龍齊飛”的格局。
立足當前,高位謀劃。昌江利用海南核電基地作為全省最大的清潔能源供應基地,圍繞清潔能源和儲能產業,編制了以“海上風電+光伏+核能+氫能+儲能”為一體的昌江綜合能源利用規劃。未來還將利用核電海洋現代產業示范區,與洋浦、東方在產業鏈上形成互補,合力打造海上風電產業集群。
9月20日上午,海南昌江恒基廣場1.28兆瓦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開工儀式在昌江舉行。這是國家電投(昌江)綠色智慧能源有限公司在該縣投資約700萬元建設的首個商業場景上的清潔能源項目,標志著區域能源高質量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昌江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注入新生力量。
在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思路的引領下,該縣清潔能源產業園區已投產工業企業22家,其中有海南核電、海南礦業、海螺水泥、華潤水泥等基礎雄厚的企業14家。
現代漁業發展駛入快車道。近年來,昌江海尾鎮因地制宜,結合壯大集體產業和產業結構調整,以及“三無”船舶清理整治后的漁民轉產轉業,將集體資金投入深海網箱養殖,引導村民往深海走、往岸上走、往休閑漁業走。
2021年,海尾鎮引進企業發展金鯧魚養殖產業,建成25口網箱,投苗達到500萬尾。同時與社區居委會合作,投入集體資金共計200萬元建成2口網箱,養殖金鯧魚年產量達32萬斤,市場收購價為每斤11元至15元不等,年收入超352萬元,年利潤達76%。
“今年金鯧魚已經出售了一批,社區居委會分成7萬元,往后還將堅持這一模式,帶動更多漁民走向轉業轉產之路。”昌江海尾社區黨支部書記溫思輝說。
特色高效農業凸顯新優勢。“萬畝花卉基地”“南繁育種制種基地”等示范基地因勢而動,“十大特色種養業”標準化、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累計產值63億元。其中,“昌江芒果”等被評為國家地標產品。“智慧漁業產業園”建設開足馬力,推動深水網箱養殖規模翻番,融入西部臨港產業布局。
多業態融合打造全域全季全時旅游新地標。因綜藝節目《向往的生活》火熱的海尾鎮沙漁塘社區正掀起“綜藝+旅游”熱,鄉村游成為新風尚。
“目前,《向往的生活》節目組攝制用的‘蘑菇屋’已改建為民宿,等待設備安裝完成即可投入使用,另外還有兩家由社區居民自建的民宿也在建設中。”沙漁塘社區黨支部書記陳風良說。
今后,昌江還將圍繞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目標,擴大“春賞木棉紅、夏品芒果香、秋游棋子灣、冬登霸王嶺”影響力,高標準規劃打造中國西海岸醉美夕陽、中國醉美木棉花等小眾精品旅游IP,高水平建設四大“國”字號公園,推動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棋子灣國家海洋公園創5A景區,持續推出國際棋類賽事、森林康養旅游等品牌活動,完善旅游基礎、服務、監管配套,打造“中國西岸·小眾天堂”旅游新名片。
脫貧攻堅全面勝利 鄉村振興正開啟
脫貧攻堅看王下,鄉村振興“黎花里”。
王下鄉,昌江最偏遠的鄉鎮,貧窮、落后曾是它的代名詞。曾因急性闌尾炎被親友抬出山去治療的洪水村村民林春香做夢也沒有想到,這輩子不僅看到王下鄉實現“貧困鄉村”到“富美鄉村”的蝶變,自己還成為民宿管家,吃上旅游飯。
事實上,黨和政府對王下鄉的建設從未停止。加強五網基礎設施建設,在全省率先實施生態補償機制農民直補試點,首開海南教育扶貧移民先河,對王下鄉實行教育移民,培育和壯大集體經濟產業模式,打造“中國第一黎鄉”,發展黎花里文旅項目,推動王下鄉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在民宿工作每月工資2600元,過年還有分紅,在家門口就能上班,生活過得越來越好。”林春香說,“過去一家8口人生活的茅草屋,現在被改造成為民宿客房。以前因為窮,在外面不敢講自己是王下人,現在我逢人就講王下什么都好,山好水好風景好。”
作為通過教育移民走出大山的錢鐵村大學生韓賽,在2020年成為該村的一名村務專員。“正是因為教育移民,我才有機會走出大山去讀大學,開拓眼界和見解,讓現在的生活變得幸福美好。”韓賽說,工作的兩年時間里,看到村里成立了王下黎花里遠古里農業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美麗鄉村項目建設也在動工,家鄉的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昌江實施教育移民以來,共有342名地處邊遠貧困山區學生走出大山,圓了大學夢。僅七叉鎮大仍村,2022年就有25名學生考取大學,實施教育移民以來累計考取大學學生達88人;王下鄉2022年共有8名學生考取大學,實施教育移民以來累計考取大學學生達153人,從根本上打通了鄉村振興的“神經末梢”。
山鄉巨變,引得鳳凰歸巢,而今王下鄉已陸續有16名大學生返鄉創業就業,鄉村振興的接力棒交到了年輕人手上。
昌化江畔木棉紅,黎鄉風情醉游人。說起木棉花觀景點,叉河鎮排岸村每年都成為游客打卡的必經地。如今村莊發展因木棉花而興旺,與過去貧困村的生活截然不同。
在昌江縣委、縣政府以及各幫扶單位的支持下,排岸村的改變日新月異。建成木棉紅景觀道路1.6公里、大型停車場、公共衛生間、文化廣場、民族文化館、游客服務中心等旅游設施,全縣首家黎族風情民宿也應運而生,先后獲得“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國家森林鄉村”“海南省衛生村”“三椰級鄉村旅游景點”等榮譽稱號,2019年底排岸村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提前一年解決絕對貧困問題。
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昌江石碌鎮保突村黎族原始制陶技藝省級傳承人劉梅珍在母親的傳授下學會制陶,將即將失傳的手藝傳承下來的同時,成立了昌江保突黎陶制品專業合作社,又在政府出資幫助下購買氣窯、煉泥機、拉坯機等現代化制陶設備。如今,合作社規模不斷擴大,輻射帶動當地村民就業100多人,人均年增收約8000元。
除了傳承技藝外,劉梅珍還將產業與旅游結合,引入陶器展覽、制陶演示、制陶體驗、研學、民族歌舞表演等項目,保突制陶合作社漸漸成了昌江文化旅游的景點。
脫貧攻堅全面勝利,鄉村振興正開啟。2016年至2021年,昌江組織全縣干部群眾共同向貧困宣戰,16家龍頭企業帶動貧困群眾增收6358萬元,全省首個務工服務站、1627個公益崗位、產業務工獎補等舉措清零全部“零就業”家庭,防返貧監測幫扶政策讓群眾吃下“定心丸”,貧困群眾人均純收入實現翻一番,23403名貧困群眾、3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歷史性解決了昌江絕對貧困問題。全縣最偏遠的王下鄉蛻變為“中國第一黎鄉”,浪論村、寶山村等成為自貿港新興旅游“網紅”打卡地,十月田互聯網小鎮入選全國數字鄉村優秀案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創造了鄉村振興鮮活樣本。
民生福祉改善 群眾生活幸福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近日,一名35歲的孕產婦發生急性肺動脈栓塞,昌江醫療集團迅速成立多學科會診(MDT)平臺,為患者制定最佳治療方案,給予高級生命支持、溶栓、抗凝等治療,一周后患者成功轉出ICU,情況良好,無不良并發癥。
這是昌江醫療集團建院以來首例孕產婦急性肺動脈栓塞成功救治的案例,肺栓塞死亡率極高,患者在MDT保駕護航下重獲新生,標志著昌江醫療集團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托管幫扶下綜合能力大幅提升。
自合作幫扶以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先后派駐147名專家到昌江,同時接收昌江本地73名業務骨干進修學習,推動昌江醫療集團開展新技術新項目47個,獲得省級臨床重點專科4個,新建專科8個。昌江患者不用出縣,就能得到優質高效的診療服務。
城市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于2011年建成的昌江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占地253畝,總建筑面積超1萬平方米。這里月月有展出,季季翰墨香。
文化大講堂,昌江玉、根雕、黃花梨等藏品展廳,海南本土書畫名家工作室以及昌化江書畫院常年開放,展現著昌江的新發展、新變化、新希望,城市文化品位也因藝術而升華,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接受精品文化熏陶,極大地豐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9月17日上午,一場主題為“培養學生書畫興趣 弘揚中華書畫藝術”的活動在此舉行,昌化江書畫院的老師們帶領學生認真參觀書畫展,并現場指導學生如何執筆練習書法,讓學生們感受書畫魅力。活動結束后,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廣場開展環境衛生大掃除活動,讓城市面貌保持干凈整潔。
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中,昌江內外兼修、久久為功,取得較好成果,已摘獲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國家衛生縣城、國家衛生鄉鎮等“國”字榮譽。
營商環境好不好,最直接體現在市場經濟活力上。2021年,昌江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3.74億元,同比增長8.6%;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8.4%;新增市場主體3153戶,首次突破3000戶大關,同比增長31.43%。
2018年以來,昌江相繼出臺了優化營商環境“金17條”、促進經濟發展“高28條”、招才育才用才“優20條”等政策措施;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一枚印章管審批”,18個部門共235項政務服務事項劃轉至縣審批局,設置窗口服務事項1545項、“零跑動”事項935項、“不見面審批”事項1233項,設立“未辦成事協調服務窗口”“24小時不打烊審批材料中轉站”;優化企業成長環境,每年設立2000萬元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獎勵資金,持續開展“十佳民營企業”評選活動,獲獎企業每家獎勵20萬元。
昔日黃沙吹滿天,今朝綠樹成蔭綠滿灣。數年前,棋子灣還是種樹不能活的流動沙漠,而今穿梭在棋子灣,放眼望去,星級酒店、度假村一家連著一家。這是由陶鳳交帶領的“植樹娘子軍”筑成的綠色長城,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
昌江生態環境優美、自然稟賦優良,具有山水林田湖草海濕地等生態全要素資源,服務海南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既有責任也有優勢,將始終堅持生態立縣不動搖,大力弘揚不畏艱難、勇于創新的“植樹娘子軍”精神,引領全縣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努力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讓高質量發展在青山綠水、碧海藍天中得以實現。(本報石碌9月26日電)
數說·變遷
制圖手繪/陳海冰
原標題:昌江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優先原則,奮力譜寫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繪出山海黎鄉新畫卷
責任編輯:符金花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