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代表、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鉗工周皓:
為實現海洋強國夢努力奮斗
認真檢查一顆顆螺絲、一遍遍地調試設備……9月26日,當海南日報記者聯系上黨的二十大代表、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鉗工周皓時,他正在自己的工作間內“硬磕”一套下次海試時要使用的設備。
今年42歲的周皓是深海所里公認的“技術擔當”。近年來,周皓和同事們奮斗在科研創新第一線,集中發揮科研和工程技術優勢,見證我國4500米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的海試任務,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實現了中國載人深潛跨越式發展。
“我是從一名普通技校生成長起來的。”周皓說,1999年技工學校畢業的他,被分配到遼寧省阜新礦業集團機械制造公司當鉗工,“我到崗后就下定決心,要做行業內最優秀的鉗工。”
周皓堅持“笨鳥先飛”,平時不是跟在老技工身后找活干,就是窩在宿舍里看書學習勤練技能。哪怕是看似簡單的銼削加工,周皓都練習數萬次,用壞近千把銼刀。
憑借著這股勁頭,周皓熟練掌握了車、銑、鏜、刨、磨、焊等多種機床的操作、維修和零部件加工制造技術,練就了過硬的本領。
2016年3月,剛成立不久的深海所面臨專業人才短缺問題,當時致力于尋求技術突破的周皓加入深海所,全身心投入到對各種深海裝備的技術資料學習之中,很快便進入了角色。
“深海勇士”號在總裝過程中,水平尾翼軸承基座由于焊接變形,安裝后轉軸無法旋轉。參與配合總裝的周皓在接過任務后,一頭扎進總裝車間,經過4個晝夜的連續工作,通過鈦合金堆焊、手工修復等辦法,成功解決難題,助力我國首艘國產載人潛水器順利下水。
“探索一號”馬里亞納海試任務前,周皓連續鏖戰16個晝夜,把幾十套海試裝備調試完畢并隨船參加科考任務。周皓暈船,在海上連喝水都會吐,但他卻硬生生克服了生理反應,成功幫助解決了一百多項海試科研裝備技術難題。
周皓設計制造的生物誘捕裝置,加裝在“原位實驗號”深淵著陸器上,在雅浦海溝7884米深度捕獲獅子魚,是國內首次、也是當時國際上在雅浦捕獲深度最深的獅子魚。
由于深海所工作特殊,裝備需要能夠承受萬米以下的海底壓力,對材料和加工精度有著極其苛刻的要求。周皓憑借過硬的技術能力,至今保持著零件加工的“零失誤”紀錄。
工作20多年,周皓也“拼”了20多年,從一名普通技校生,成長為給中國深海科考創造多項紀錄、國產深海設備突破萬米挑戰保駕護航的“深海工匠”,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大國工匠等多項榮譽。
“為了推動海洋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我們一直在努力。”周皓說,他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為助力我國深海科技發展、實現海洋強國夢貢獻力量。
對于即將召開的黨的二十大,周皓十分期待,他說,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也一直非常重視和支持深海科技研究,他作為一線工作者,期待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看到更多關于海洋科技發展的內容,“希望更多年輕人能加入技術工人隊伍,助力我國在核心技術上取得更多新突破,促進‘中國制造’品牌形象的提升。”(海南日報三亞9月26日電)
責任編輯:符金花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