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綠茶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因產自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以下簡稱白沙)境內距今約70萬年的隕石坑而得名。十年來,白沙以茶為媒、依茶致富、因茶而強,勾勒出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兩山”轉化壯美新圖景。如今,白沙茶聞名遐邇、遠銷海內外,當地群眾端起了這個“金飯碗”,吃上了這碗“生態飯”,鼓起了“錢袋子”。
▲白沙綠茶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因產自海南白沙境內距今約70萬年的隕石坑而得名。圖為俯瞰隕石坑茶園 鄭步克 攝
來自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第一個隕石坑上的茶葉,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起已然名聲大噪,廣受消費者青睞,在國際茶葉市場走俏。十年前,白沙茶傳統工藝生產的短板依舊凸顯,傳統制茶工藝難以解決諸如殺青不均、火候不勻、條形不整等標準化生產問題;與此同時,“小散亂”的茶產業發展瓶頸,也亟需破局。十年間,白沙茶經過引進自動化生產線、建設生態有機茶園、茶企抱團取暖等方式進行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產品創新不斷涌現,產業升級行穩致遠,產能提質持續放大。十年來,白沙茶走出了實現綠色崛起的“生態有機茶”之路,在推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方面發揮奇效、容光煥發,“茶”這把火越燒越旺。
▲70萬年前,一顆隕石劃破星空,落入白沙農場境內,成為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第一個隕石坑。方圓10公里的隕石坑,孕育了“隕石坑上的茶葉”的獨有品質和獨特風味。林江明 攝
隨著“兩個萬畝六個千畝”發展戰略和“穩膠擴茶擴藥創特色”發展思路走深走實,白沙茶產業成為帶動農民增收、推動農業增效、促進鄉村振興的重點產業之一。據不完全統計,白沙茶葉種植總面積超過1萬畝,2022年預計茶葉年產量400余噸,年產值超過8000萬元,帶動全產業鏈就業人數達5000人,可實現人均增收3500元。
不止于此,5.19中國旅游日暨5.21國際茶日主題系列活動成功舉辦、全省首個茶樹省級林木種質資源庫正式揭牌、與科研院所戰略合作框架完成搭建等一系列動作,為白沙茶做大做強做優匯聚了文旅氣息、插上了科技翅膀,黎苗文化和茶文化的有機相融,同時也給白沙茶平添了幾分文化底蘊。
▲白沙在大力發展茶產業基礎上,依托生態核心區地理優勢,深挖黎族文化內涵,打造茶園觀光休閑、黎苗文化體驗、鄉村養生度假等于一體的原生態茶園小鎮,促進“茶旅文”融合發展。徐光愷 攝
白沙是革命老區,紅色資源豐富。十年來,當地積極探索、穩步推進茶旅文融合,按照“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的茶旅一體化發展路子,深化“紅”“綠”相加孕育發展動能、搶占發展先機,“生態+”“體育+”“文化+”“茶+”等旅游新業態蓬勃發展,紅色資源和綠色寶藏相映成輝。白沙茶,作為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結晶”,十年篳路藍縷,十年風華絕代,生態文明建設這個“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奏響了鄉村振興茶葉“共富曲”。值得一提的是,茶樹叢通過根系分泌物釋放出有機碳,對碳循環和碳固定發揮重要作用,茶園創建“兩山平臺”的雛形已經初現。
十載任躬耕,天塹變通途。這十年,白沙努力做好做足“隕石坑上的茶葉”這篇文章,不斷培育壯大白沙茶品牌,推動茶產品由春茶開發向夏茶、秋茶、冬茶等多產品綜合開發轉變,茶葉類型由綠茶生產向紅茶、白茶等多元化發展升級,打造白沙茶“矩陣”,讓當地百姓身在綠水青山、收獲更多金山銀山。
▲白沙以茶為媒、依茶致富、因茶而強,勾勒出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兩山”轉化壯美新圖景。
“白沙茶的產業基礎雄厚,后發優勢強勁,生態價值明顯,更可喜的是茶農收入非常可觀。”縣農業產業發展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白沙將以生態茶園標準化規模化建設為契機,努力建成高品質茶生產基地,打造茶樹良種繁育推廣中心,到2025年,力爭實現茶葉種植面積2萬畝、有2至3家企業創省級馳名商標、1家企業創國家級品牌、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2家、產值1億元以上的企業1家,茶葉產值4億元以上、茶產業帶動全產業鏈就業人數達1萬人。
原標題:非凡十年 | 白沙:生態優勢實現綠色崛起 培育壯大白沙茶品牌
責任編輯:陳倩柔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