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全媒體訊(椰網/海拔手機端記者史若木 攝影報道)“以前的小海臟、臭,如今的小海是按‘六水共治’樣板的目標去打造。”5月24日下午,“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海南省全媒體采訪團來到萬寧東北端周家莊段的小海,見證小海將如何從臟臭蛻變成“六水共治”的樣板。
問題
面積變小水量變少水質變差
“小海是全省最大的潟湖,目前面積約43平方公里。”萬寧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林斯健是當地人,他回憶說:“小時候會下水,但水是黑的,腳從水里拿出來后,會很癢。”
林斯健介紹,小海周邊分布著萬城鎮、后安鎮、和樂鎮3個鎮22個行政村約18萬人口。太陽河、東山河、龍首河、龍尾河等4條主要河流匯集入小海,經小海調蓄后從港北口門出海。
了解小海周邊情況后,林斯健指出小海存在的三個問題:
一是面積變小。主要原因是當地老百姓圍海造塘養殖,使小海面積從原來的49平方公里,縮減到現在的43平方公里。
二是水量變少。每年約有10多萬方的泥沙從河流注入小海,造成小海淤積,海床抬高,目前小海水深0.3至3.5米,但平均水深只有90厘米。三是水質變差。由于城鎮和農村生活污水、養殖尾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小海和農業面源污染等因素,造成小海水質變差。
2017年中央環保督察和國家海洋督察均指出:萬寧海水水質從2013年二類惡化至2015年劣四類,污染嚴重。
治理
退塘截污種植紅樹林
“現在海邊共種植紅樹林305畝,種植椰子樹380棵。”周家莊是小海邊的一個村莊,該村村委會黨支部書記夏可平指著一棵棵長勢良好的紅樹介紹,以前這里由60戶本地村民經營著741畝的魚塘。
在小海邊出生、長大、成家的夏可平,今年49歲了,他目睹了小海從水清魚躍到水混魚少,再到水逐漸變好的整個過程。“(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水很清澈,那個時候會去水里摸魚摸蝦摸水草。”夏可平說,90年代后水質就一年比一年差,最后淤泥增多、水變黑、魚蝦減少。
為修復小海的生態環境,萬寧市委市政府2019年10月成立了萬寧小海環境綜合治理項目領導小組,推進小海生態治理。
如何推進小海生態治理?退塘還海是一個舉措。
“周家莊在小海治理中退塘還海741畝。”夏可平介紹,周家莊用了一周時間做通全部蝦農思想工作,實現了全市第一個沒有爭吵、沒有異聲的退塘還海村莊,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完成了拆除工作,為萬寧市打響了退塘還海的第一槍。
據了解,萬寧市委市政府投入3億多元,清退了小海周邊禁養區養殖池塘8693畝,全部拆除24594口養殖漁排。除此以外,萬寧市還策劃了納潮活海、治污凈海、生態藍海、智慧管海、惠民用海五大類工程,總投資約56億元。
效果
小海的水質逐漸變好
“如果是少雨的三四月份來萬寧的話,可以明顯感受得到小海的水變清澈了。”林斯健說,目前萬寧已經完成太陽河舊河道恢復工程和東山河體育廣場段防洪排澇整治工程;種植紅樹林2160畝。
據林斯健介紹,通過各項措施的初步整治,目前小海的水質已經有所改善,小海水質已從劣四類上升為三類水質。
林斯健論證說,現在漁民去小海捕魚,有時一次能捕到三四十斤魚。而在幾年前,是沒法一次捕捉到這么多魚的。
“未來,將小海對照‘六水共治’樣板的目標去努力。”林斯健說,萬寧市為此制定了三個目標。
首先是近期目標,通過2年的治理,使小海的水質達到海水三類標準。目前小海水質為三類,這個目標已經實現。
其次是遠期目標,通過5年的治理,使小海的水質達到海水二類標準,基本恢復小海生態系統環境服務功能,營造小海潟湖景觀風貌區。
最后是總體目標,小海治理好后,恢復和維持生態環境優良的具有潟湖屬性的小海,那時的小海景色優美、水清岸綠、海鳥翔集、水產豐富,實現小海流域的可持續發展和永續利用,實現人水和諧。
原標題:萬寧小海蝶變之路 從臟臭蛻變為“六水共治”樣板
責任編輯:林靖鈞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