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8月25日消息(記者 陳棟)據了解,今年以來,海南全省檢察機關立足檢察職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辦案理念,創新“三多”工作法,即多渠道收集線索、多元化救濟措施、多類型辦案手段,將脫貧攻堅融入檢察工作,加大因案致貧返貧受害人家庭司法救助力度,著力破解因案致貧返貧社會難題,有效助力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上半年共受理司法救助案件86件,發放司法救助金116.09萬元。其中,救助貧困戶18件,占受理案件的20.9%;對貧困戶發放救助金35.9萬元,占救助金額的30.9%。
多渠道拓展線索來源,凝聚救助合力
據介紹,各地檢察機關與當地扶貧部門建立聯席會議、例會等溝通協作機制,建立扶貧領域司法救助案件線索移送機制,形成線索收集的外部合力。定期通報工作情況,討論重點、特殊貧困當事人的救助幫扶措施,共同協商解決方案,促進司法救助工作與當地扶貧措施銜接融合。邀請扶貧部門工作人員列席檢察機關國家司法救助案件公開審查答復會、公開聽證會,提升檢察工作透明度。
同時,建立控告申訴部門、刑事檢察部門、未成年人檢察部門司法救助內部信息共享聯動機制,業務部門在辦案過程中如發現貧困戶、困難群眾、殘疾人、未成年人的司法救助線索,應提前告知、及時移送相關線索至控申部門,確保符合救助條件的當事人能夠得到及時有效救助。
此外,開辟精準扶貧司法救助“綠色通道”。立足12309檢察服務中心,開辟精準扶貧法律救助“綠色通道”,提供貼心服務,指導填寫司法救助申請材料,協助收集相關憑證,快速高效辦理司法救助案件,為申請人解決燃眉之急。如今年3月,三名被害人來到屯昌縣院12309檢察服務中心,向該院咨詢國家司法救助申請事宜。經了解,2017年底,被告人郭某蘭以交定金便可辦理社保退休業務為由,騙取了三名被害人各3萬元,經調查核實,三人均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該院立即啟動國家司法救助程序,依法發放司法救助金2.4萬,緩解申請人的生活困難。
多元化救濟措施并舉,提升救助實效
檢察機關是“以案為本+多維救助”,用司法溫度提升脫貧攻堅力度。打破以往發放司法救助金便“案結事了”的做法,結合具體案情,從單純資金救助擴大至全方位救助。如二分院在辦理刑事被害人家屬張某香司法救助案中,一次性發放4萬元司法救助金后,其家庭仍面臨老人治病和三個孩子撫養的經濟困難,為促進短期救助與長遠救助有效銜接,二分院檢察官與多方積極溝通,學習扶貧政策和低保政策,了解到申請人一家因戶籍所在地與現家庭住址不同,導致未能享受低保,便聯合其戶籍所在地村委會對被害人家庭貧困情況進行調查,主動為申請人“跑腿”咨詢,申請人一家最終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并辦理了低保。該案在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司法救助工作服務脫貧攻堅優秀案事例評選活動”中被評選為“優秀國家司法救助案例”。
開展“多方助力+互聯互動”,為未成年人提供全方位檢察保護。將司法救助工作與未成年人保護統籌融合,給予刑事被害人遺孤更多的關心關愛,確保救助對象精準,救助力度最大、救助效果最優。今年5月,五指山市院受理一起故意殺人案后,了解到該案系犯罪嫌疑人將其妻子殺害,案發后留下兩名未成年女兒暫由祖父撫養。該院隨即啟動國家司法救助程序,調查了解被害人一家真實狀況,考慮到被害人兩名女兒尚年幼,祖父年事已高且經濟收入有限,決定予以較大額度的救助。在前期充分調查的基礎上,該院縮短了案件審核和資金發放周期,僅用5天審結案件并撥付了3萬元救助金。同時,未檢部門積極引入社會救助,邀請心理咨詢師對兩名未成年人進行心理疏導,并主動與當地教育部門、學校等聯系,努力保障孩子正常成長,盡快回歸正常的生活、學習。
多類型辦案方式落地,彰顯救助公正
在司法救助案件中,積極運用公開審查聽證制度,促進國家司法救助工作陽光透明。今年8月,一分院在瓊海市依法對兩起重大刑事命案被害人家屬開展的國家司法救助案件進行公開審查答復,當地人大代表、鎮委委員、村干部等第三方代表受邀參加。答復會上,承辦檢察官向參會人員介紹了國家司法救助的相關規定、原案辦理情況、本案審查核實情況及檢察機關決定救助的理由和依據,與會人員均認可申請人符合救助條件,檢察官當場向兩名申請人宣布司法救助決定和發放救助金。
在落實司法救助金后,辦案人通過電話、與救助申請人會面等方式,對被救助人及其家屬、所在社區、村委會等進行回訪,回訪過程中詳細了解救助措施落實情況、被救助人家庭生產生活情況以及存在的困難,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三是發揮典型案例示范作用。省檢察院向全省檢察機關廣泛征集、定期編發扶貧司法救助優秀典型案例,為全省檢察機關做好司法救助工作提供指引。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