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全面改善城鄉人居環境,聚全市之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文明,鹿城靚麗新風景
■ 海南日報記者 李艷玫
斑馬線前汽車文明禮讓行人,十字路口志愿者有序引導交通,公交站臺乘客自覺排隊上下車,公共場所文明標語隨處可見……如今,在三亞,處處細節可見文明風尚。
文明,是一座城市發展的重要內涵。近年來,三亞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把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作為全市重點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頭等大事來抓,針對創建過程中暴露出來的短板,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找準癥結,一項措施一項措施地抓好整改,著力提升城市形象品質和環境衛生水平,讓市民生活更幸福。
城鄉共建,全面改善人居環境
位于鳳凰路旁的白鷺公園,綠色蔥蘢,湖水清澈,不時還有白鷺掠過水面,吸引許多市民游客前來休閑鍛煉。“這里離家近,環境也好,每天來這里鍛煉,人都變得有精神了。”三亞市民王欣說。
在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中,三亞市始終堅持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樹立以人為本的現代文明城市建設理念,大力營造“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人文環境、生活環境、生態環境,打造出了和諧宜居的城市環境。
“我們重點對老城區道路沿線進行立面改造,美化、綠化、彩化城市道路景觀,亮化城市夜景燈光,提升城市形象顏值。另外,全市197個‘三無小區’啟動全面改造,更換小區供水、消防、電力系統,增加綠化景觀、文體設施、物業服務等,持續改善老舊小區環境。”三亞市文明城市建設服務中心主任陳衛峰說。
城市變文明,鄉村也不落后。步入中廖村,躍入眼簾的是綠意盎然的田野,潔凈樸素的黎家院落……“真沒想到自己生活了幾十年的村莊能變得這么美,許多外地游客都到我們村欣賞美景。”說起自己的家鄉,中廖村村民黎亞霞的心里充滿自豪。
三亞通過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的實施,有效治理農村生活垃圾、畜禽養殖污染,完善農村環境基礎設施,農村環境質量明顯改善。與此同時,該市開展“文明家庭”“美麗庭院”等創評活動,深化“鄉風文明”建設,推動鄉村移風易俗,不斷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全民參與,聯動聯創形成合力
“請稍等,等到綠燈亮后再通行。”在鳳凰路與新風街路口,身穿藍馬甲的志愿者們有條不紊地疏導交通。在三亞,市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或上街當文明勸導志愿者,或參與環境衛生整治,在全社會營造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良好氛圍。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三亞堅持“一把手”創建理念,形成“聯動聯創,齊抓共管”的創建格局。“為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三亞成立了7個專項工作指揮部,由市主要領導擔任指揮長,以上率下緊盯短板弱項,協調相關職能部門解決難點問題。”陳衛峰說。
一個目標,全民參與。三亞將全市劃分為16個大片區、67個小片區、408個網格。“各級領導和各單位領導放進網格,市四套班子成員均負責2個以上片區(社區),從市級領導到社區網格員,全員都是文明城市的創建者。” 陳衛峰說。
在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中,三亞市委書記、市長督促實施,市、區兩級領導下沉到自己的責任網格,會同網格員針對城鄉環境衛生、交通秩序、占道經營、揚塵治理、公共設施、社區建設等重點難點問題,實施全覆蓋督查,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
文明是一座城市寶貴的軟實力,志愿服務是城市文明的“催化劑”。7月29日,三亞啟動全民志愿服務月活動,計劃利用2個月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環境衛生整治、生態環保、愛心服務、文化服務、文明觀賞等8個主題活動,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鄧凱濤雖然只有9歲,但是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已有5年時間。“我也是一名志愿者,只要孩子放假有時間,我做志愿服務時都會帶上他。志愿服務可以影響身邊的人,我希望我和孩子都可以通過志愿活動去幫助更多的人。”鄧凱濤的媽媽黃冬青說。
如今,從火車站到公交站,從學校到社區,從城區到鄉村,志愿者的身影活躍在三亞各個地方。他們在不同的崗位,用行動服務市民游客,用真誠溫暖美麗鹿城。(本報三亞8月16日電)
責任編輯:邱苗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