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在一線 她參與海南首例ECMO病例治療 患者出院 她“鐵石心腸”地把眼淚憋回去了 心懷愧疚 她不得已成了“愛說謊”的媽媽 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急救部主任朱海燕的“自白”——疫情結束,你最想干什么?
我想做不放女兒鴿子的媽媽
朱海燕在病房穿著厚厚的防護服
早上7點一睜眼,朱海燕就穿上厚厚的防護服走進病房,等到她再出來已是星斗滿天。
2月9日,朱海燕和其他3名醫護人員被派往三亞中心醫院(海南省第三人民醫院)參與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朱海燕已在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急救部工作了近 20年,在急救、危重癥的救治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在此之前,朱海燕與醫院的相關專家一同向三亞市委寫了推薦意見書,他們的建議為三亞疫情防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在隔離區內,朱海燕參與了海南首例ECMO(體外膜肺氧合)病例的治療,看著患者一個接著一個好轉出院,她能感覺到,勝利的曙光已不遙遠。
以下是朱海燕的口述,我們整理如下:
“越是危急時刻,我們越要往前沖”
元宵節當天,幾個簡單的小菜,一人一杯茶水,這是我們醫院領導給我們4人的“送行宴”。其實這次我并不在抽調名單內,但三亞有危重的患者病情突然發生變化,我要去做ECMO治療,都沒來得及和家人多說幾句就出發了。我是軍人,也是一名醫生,意味著有戰斗,我就要沖在最前面,有病患,我就要第一時間救死扶傷。越是危急時刻,我們越要往上沖。
今年春節三亞的雨水比往年多一些,在前往三亞中心醫院的車窗望出去,街道空空蕩蕩,若是往年,春節正是三亞最熱鬧的時候。這一切都好像是在提醒我們,這是一場兇險的戰斗。
走進醫院傳染病科的三層小樓的那天起,我的生活就按下了快進鍵。因為我前期也參加了遠程會診,對隔離區內的患者情況已經很熟悉,我負責的兩名危重患者,其中一名患者已經需要ECMO治療的介入,這也是海南首例開展ECMO治療的患者。那幾天我們幾乎不眠不休地守在患者身邊,我需要觀察患者的呼吸情況,距離最近時,透過霧蒙蒙的防護鏡都看得清患者臉上的毛孔。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該患者轉到了普通病房,許多輕癥患者的各項指標也在逐漸恢復。
你問我害不害怕,在參與這場與時間賽跑、同疫情較量的戰斗中,我想的只是能不能將一個個危重患者從死亡線拉回來。對于軍醫來說,這是真正的戰場,當沖鋒號響起,沒有人會往后退。
“他們出院時,我把眼淚忍了回去”
2月22日,三亞有6名患者出院了,4名在三亞中心醫院,其中有一名曾是病重患者。我很高興患者一個個康復,但我沒出門送他們,我站在傳染病科的小樓陽臺上遠遠地看著,想起在隔離區內和他們相處的日子,不小心就被風迷了眼睛。
隔離區雖然是危險的地方,但也孕育著愛和希望。
在隔離區里很多都是一家子一起感染,治療期間,同樣患病的家人成了他們心中最大的牽掛。有一對夫妻同時感染了新冠肺炎住進了醫院,但因為兩人感染程度不同,所以隔離在不同的區域。每天,他們都會通過我來詢問對方的情況,當丈夫得知妻子的情況比自己差時,他會急得掉下眼淚。我一邊給他做治療一邊要安慰他: “你妻子的情況也在好轉,你要比她好得快些才能照顧她呀。”
一位60多歲的患者,一直處于焦慮狀態,我每天和她拉家常緩解她的情緒。現在她看到我走過來,都會熱情地和我招手。
在急診一線工作多年,我見過七尺男兒的眼淚、見過白發雙親的焦急、見過柔弱女性的堅強……患者出院是我作為軍醫最有成就感的時刻。我以為在急救工作多年,已經練得“鐵石心腸”,可每當看到患者出院,我還是想哭,但我把眼淚忍回去了。因為,我想讓大家帶著微笑和祝福開始新的生活。
“肩負生的希望,我會堅持到底”
今年春節,我和愛人把70多歲的父母和8歲的女兒都接到了三亞準備過個團圓年。自從2018年底我從北京抽調到海南工作,孩子就一直跟父母在一起。我們本來計劃好,白天帶著父母逛逛海鮮市場,回家后自己露一手,但這場疫情打亂了我們所有的計劃。
進隔離區前女兒問我什么時候回來,我說“過兩天”。十多天過去了,我又一次成了說謊的媽媽,不知道還要在隔離區待多少天。出門前女兒笑著給我鼓勵說: “媽媽又要去救人了,我特別自豪。”想起來心里酸酸的,但我是軍人,更是醫生,肩負生的希望,我就會堅持到底。我只能和女兒約定,每天都會給她報平安。
無論是我還是奮戰在各地的醫護人員,還有支援湖北的醫療隊隊員,穿上軍裝、穿上防護服,就是患者生的希望。但脫下防護服,我們都是最普通的人,是父母的孩子、孩子的父母、愛人的依靠。
最近,網絡上有一個話題很火:疫情結束,你最想干什么?答案千萬種。可能等我結束隔離回到家里,女兒和父母都已回到了北京。可能我要開始忙春節前接下的一個課題。不過,我想過了,等我再回到北京,一定爭取做個不放女兒鴿子的媽媽!
(南國都市報、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記者 譚琦 通訊員 孫偉帥 柏林 文/圖)
責任編輯:王平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