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超與同事們收到紙尿褲,為上前線做準備。受訪者供圖
鄧超是海口市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也是海南援鄂醫療隊派往石首市人民醫院重癥患者救治醫療小分隊的帶頭人。到達荊州當天是1月28日,大年初四,也是鄧超40歲的生日,滿城已買不到生日蛋糕,他收到朋友送來的“硬核”禮物,上前線用的一大包紙尿褲。
2月2日,鄧超所在的重癥科室收治了一個兩歲女嬰,他急著收集最有效的治療方案,下班后,斷斷續續接受了記者的電話采訪。
農歷大年初一,鄧超與同事們就報名了,毫不猶豫支援湖北。沒有特別宏偉的理由與豪言壯語,鄧超說,雖然自己不是黨員,但是作為從事重癥學科的醫生,有責任到抗疫一線去。
出發的通知來得特別快。
1月27日,大年初三下午三點,單位突然通知大家:收拾行李,五點集合,六點到美蘭機場飛武漢。
雖說做好了準備,可家人們還是止不住抹眼淚。
鄧超的同事們在防護服外的花式簽名。受訪者供圖
妻子是醫院ICU重癥監護室的護士,與公公婆婆一起抹著眼淚為鄧超收拾行李。哭歸哭,可醫生的家人都明白,疫情來了,必須沖上去!
當天深夜飛到武漢,機場已處于封閉狀態,所有人的行李不走傳送帶,直接裝車拉往荊州。很多人的厚衣服放在行李箱中,在深夜天寒地凍的武漢機場,大家穿著海南出發時的薄外套,直接上大巴連夜趕往荊州,都凍壞了。
“大家在飛機上只吃了一個漢堡,喝了一瓶水,可謂饑寒交迫,所有人都是一夜未合眼。”到達荊州安頓好睡下,已是次日清晨5點。
進入疫情高發區,看著周圍一片寂靜,路上幾乎沒有行人,發病率與死亡率也都是從新聞上聽到的,大家心里沒底,本能地緊張起來。
在荊州停留的第一天,令鄧超終生難忘。這一天,是他40歲的生日。
同事,醫療隊隊員,還有荊州方面對接人都在想辦法幫他買蛋糕,冷清的街道上已經找不到開門的蛋糕店了。“沒必要費神了,我是來支援的。”鄧超勸阻著大家,感謝著大家,感慨著生命中這個最特別的生日。
蛋糕沒吃到,生日禮物倒是有一份。單位同來的護士在當地有師妹,小師妹想盡辦法,為大家每人準備了一大包紙尿褲,鄧超捧著紙尿褲,沖著鏡頭擺造型,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為了方便工作,減少感染,護士們互相剪短了頭發,經過緊張的培訓,大家心情慢慢平復。
很快,9人小分隊到達石首市人民醫院,卻發現這個縣級市醫院的醫療條件比較差,防護器材只能滿足一兩天工作所需,重癥醫療設備缺乏,開展工作的難度比較大。
穿戴起來,鄧超即將進入隔離區。受訪者供圖
就在大家到達前幾天,石首市中醫醫院剛剛建成,成為定點收治醫院,劃出危重癥隔離病區。當晚就有病人轉來,幾天來,病人數量持續上升,從整個荊州的情況看,發病人數都在增加。
鄧超告訴記者,石首當地處理危重癥能力相對薄弱,海南馳援荊州,不僅緩解了當地醫護人員緊張的局面,對患者也是極好的安慰與鼓勵。
下科室后,鄧超接觸的第一例確診患者,情緒十分低落,雖然經過前段時間的治療,病情已有所好轉,但患者還是心情糟。雖然當地醫院配有心理醫生干預,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效果并不理想。
然而,當那名患者得知有人馳援湖北,到達石首時,立即有了信心,思想包袱放下了,病情很快好轉,見到海南醫護人員時,總是連聲稱謝。
心理醫生告訴大家,海南前來支援,釋放出的信號使患者受到極大鼓舞,患者看到的是國家對湖北的重視、國家抗擊疫情的決心。“海南醫療隊的背書,讓病人充滿了信心。”
幾天來,鄧超與隊員們幫忙規劃危重癥隔離病區建設,把需要的各類重癥器材,有創呼吸機、無創的呼吸機、吸氧設備列出了長長的清單,大家在幫助石首方面建設一個規范的隔離病區。
2月2日晚上,鄧超值班時收治一名兩歲患者,為疑似病例,兒科無法治療,直接收入重癥病房。
面對此類新型病毒,針對嬰幼兒的救治方案,沒有現成的指南,全國醫生都在摸索中。鄧超積極查找全國兒童病例的治療方案,通過同門師兄找,通過相識的全國醫院的同行找,最終通過武漢的同學拿到了湖北的相關治療方案。
掌握第一手方案,鄧超開始組織科里的全體醫生給小患者量身制定治療方案,細化到孩子得飲食起居,一一進行探討與部署。
一個班下來,男人也扛不住的口罩壓痕。受訪者供圖
眼下,病人還在增加,鄧超與小分隊隊員們的工作量也越來越大。上班時間,他不帶手機進入隔離區,也不接打電話。
來自海南的關心與問候天天刷屏,他無法及時回復。每天晚上,利用睡覺前的時間,鄧超集中回復:感謝大家的關心與愛護,向大家報平安,我們很好。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海口2月4日訊 南海網首席記者 康景林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