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海南,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或為傳承弘揚軍人光榮傳統不忘初心,聽從組織安排,服從工作需要,顧全大局,無私奉獻,自立自強。他們或自覺履行國防義務和擁軍責任,積極落實擁軍優屬政策,擔當作為,起到榜樣和示范作用;他們,退役不褪色,轉業不轉志。他們主動熱情為部隊官兵和退役軍人辦實事、做好事、解難題……他們,就是我們身邊的退役軍人和擁軍人物。為充分展示海南退役軍人永葆本色、奮發圖強的優秀品質和良好精神風貌,進一步弘揚海南擁軍優屬光榮傳統,激勵人們揚帆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助力海南自貿區、自貿港建設凝心聚力。即日起,南海網將陸續推出《海南省“最美退役軍人”“最美擁軍人物”候選人》系列專題報道,敬請關注!
他是一名49歲的退伍老兵,2014年至今,他在定安老家創業,在橡膠林下種起了蘑菇,以三個簡易蘑菇棚起步發展到如今的2萬平方米生產基地。不僅如此,他還將蘑菇種植技術推廣到一個又一個貧困村,幫助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吳孔利,龍湖南科食用菌有限公司總經理,5年來,他用意志、責任和愛心,譜寫了一曲退役軍人“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的奮斗之歌。
服役時候的吳孔利。(吳孔利提供)
退役軍人回家創業
冬日的早晨,位于定安縣龍湖鎮居丁村堯什村民小組的橡膠林中鳥叫聲、蟲鳴聲此起彼伏,山林里依稀飄著菌類的迷香。
龍湖南科食用菌有限公司就坐落在這片山林中,該公司總經理吳孔利剛從外面忙碌回來,喝上一口水便匆匆忙忙察看自己的“種植王國”。
這個占地260畝的龐大蘑菇種植基地日產蘑菇3噸多,凝聚了吳孔利的心血,銷路覆蓋海南全島并遠銷全國眾多大城市。
1989年,那年吳孔利剛過19歲,正值青春年華的他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解放軍戰士。
在守衛邊疆的歲月里,他和戰友們摸爬滾打,從初穿軍裝的柔弱稚嫩到堅強剛毅;從最開始的自由散漫、彎腰駝背到現在坐如洪鐘、站如青松;從剛入營時被子疊得像“豆腐腦”到現在能把被子疊成“豆腐塊”……吳孔利在一次次身體與心理的極限中不斷超越自己,錘煉過硬軍事素質,實現由一名地方青年向合格戰士的完美蛻變。
他認為,軍營如同“大熔爐”,以“浴火焚鐵鍛精鋼”的方式不斷錘煉著他的意志,打造出過硬軍事本領的同時,也讓他更加堅定矢志軍營、奉獻青春的信念。從來時的青澀懵懂到如今的堅強剛毅,收獲如同滴水匯聚成長河,灌溉著理想,豐滿了羽翼,讓他更加堅毅、樂觀和成熟。
1990年,因為表現突出,吳孔利加入中國共產黨。1991年,他從部隊復員,回到老家的定安牙膏廠工作。
吳孔利曾獲“全國模范退役軍人”榮譽稱號。(吳孔利提供)
2012年牙膏廠由于轉讓合并,吳孔利成了一名下崗工人。下崗后,吳孔利開始嘗試創業,“作為一名退役軍人,我必須有一種勇于拼搏、不屈不撓的精神”。
機會總是垂青時刻有準備的人。201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吳孔利了解到海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的專家團隊正在研究食用菌種植技術。“食用菌氨基酸豐富,屬于營養高熱量低的健康食品,發達國家尤其喜愛,國內市場前景廣闊。而海南的食用菌主要靠島外輸入。我的老家有地,如果能夠引過來,一定有市場。”吳孔利邀請專家來到定安實地考察,得到了專家的認可。
當過兵的他捕抓到了商機后,說干就干,咬咬牙拿出自己全部積蓄35萬,外借親朋好友45萬,艱難湊夠75萬,走上創業之路。“我們當兵的人,認準的事情就要干!”吳孔利立即和家人合股,成立龍湖南科食用菌有限公司,主攻食用蘑菇種植。通過幾個月的奮斗,三個簡易蘑菇棚建起來了,經專家調配的菌包也開始正常發酵。
“自己富裕了還不行,要帶動所有的農民兄弟一起致富!”為了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吳孔利這幾年絞盡了腦汁。南海網記者 孫令正 攝
再苦再難永不言敗
然而,意外總是猝不及防,事業的發展都不會有一帆風順。2014年超強臺風“威馬遜”來襲,三個菇棚遭襲受損嚴重,吳孔利和家人近一年的付出全部化為泡影。
“我們部隊走出的人,再苦再難都經歷過,這沒有什么大不了的。”災害沒有擊垮吳孔利,臺風過去不久,他就開始重新籌備資金。關鍵時刻,定安縣有關部門了解到吳孔利的困境后,出面擔保,協調銀行為吳孔利貸款300萬元,解決了吳孔利的資金問題。不久后,蘑菇棚又重新修建了起來。
“我們種出的蘑菇口感嫩滑,外表白凈,品質沒得說。”吳孔利曾在牙膏廠跑過銷售,憑借著自己的經驗,企業生產的蘑菇銷路暢通,受到買家一致好評。
2015年開始,吳孔利的團隊獲得了更多銀行貸款,他也將獲得的所有利潤全部投入到基地建設中。“我們軍人做事情,就是要堅持,要有一股可以做到底的勁。”吳孔利說。
隨后,良好的市場反應,讓吳孔利的蘑菇種植規模越來越大,大棚逐步發展到2萬平方米,此時卻又出現了新問題。蘑菇采收后,如何處理數十萬包堆積如山的菌包讓吳孔利犯了愁,放著污染環境,想賣又沒人收,而且從東北長途運輸過來的玉米芯和秸稈做菌包材料費錢又費時。
這一次的失敗讓吳孔利明白,單一的蘑菇種植風險太大,還是要種養結合,多元化發展。于是從2016年開始,吳孔利正式與熱科院環植所建立起長期科技合作關系,嘗試生態循環種養。在他的生態循環種養產業鏈里,還有雞、豬、牛、羊等養殖和有機瓜果蔬菜種植,這些無一例外都和他的蘑菇有關。
為了降低生產成本,科研團隊用種植巨莖草來代替玉米芯和秸稈做菌包,一噸不但能節省成本500元,而且剩余的巨莖草莖葉還可以養殖豬牛羊等家畜。蘑菇長成采摘后,這些菌包廢料可以拿去養殖蚯蚓和鳳凰蟲,養成的蚯蚓、鳳凰蟲和成品蘑菇中的殘次品混在一起,可以用來喂雞、養魚;經過蚯蚓消化變成有機土的培植廢料,則可以用來培植有機瓜菜,這就形成了一個生態種養循環的閉環。
“生產全過程沒有廢料,只有原料,環保又增收。”吳孔利高興地說,有了科技支撐,就可以生產出豬肚菇、袖珍菇、靈芝、茶樹菇、草菇、香菇等多個食用菌品種。
吳孔利終于在家鄉的田野上,用軍人的腳步走出一條致富的道路。
帶動貧困戶共同致富
“自己富裕了還不行,要帶動所有的農民兄弟一起致富!”為了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吳孔利這幾年絞盡了腦汁。他說,看到生態循環種養的潛力后,龍湖鎮以329戶貧困戶每戶5000元的扶貧資金入股基地,每年分紅不低于入股資金的10%。同時,優先安排解決了當地貧困戶就業,每月工資將近3000元。
5年過去,吳孔利的蘑菇產業從三個簡易蘑菇棚起步發展到如今的2萬平方米生產基地,如今公司蘑菇產量達1600多萬噸,產品不僅在海南暢銷,還遠銷廣東湛江、廣西南寧等城市,2019年的產值突破了4000萬元。
5年過去,吳孔利的蘑菇產業從三個簡易蘑菇棚起步發展到如今的2萬平方米生產基地,如今公司蘑菇產量達1600多萬噸,2019年的產值突破了4000萬元。南海網記者 孫令正 攝
針對貧困戶缺乏技術的現狀,吳孔利認為,一人致富后,作為一名老黨員,吃水不忘挖井人,提出通過“臨時工+免費培訓+技術考試+合格轉正”的方式,讓當地農戶邊干邊學,在獲取報酬的同時還能學到了技術,解決230名當地農民就近就業(其中貧困戶48戶、困難戶91戶),每年向貧困戶發放分紅金34多萬元。不僅如此,從2015年到2018年吳孔利還積極為瓊海、五指山、瓊中等地的3000多戶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幫扶人數6000多戶,送出菌包400多萬個,“我們會將調配的菌包運往這些地方,希望農民早日通過種植蘑菇實現致富。”
吳孔利認為,一人致富后,作為一名老黨員,吃水不忘挖井人,提出通過“臨時工+免費培訓+技術考試+合格轉正”的方式,讓當地農戶邊干邊學,在獲取報酬的同時還能學到了技術,解決230名當地農民就近就業。(吳孔利提供)
戰友情,天地厚。致富后的吳孔利不僅幫扶貧困戶和村民,他心中一直念著戰友:“誰需要幫助了、誰有困難了,力所能及的幫助。”如今,他的公司里還安置了六名退役軍人和兩名軍人家眷的就業。
為此,吳孔利本人也在2016年獲定安縣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17年獲“海南省脫貧攻堅奉獻獎”和第六屆海南省道德模范榮譽稱號;2018年龍湖南科食用菌有限公司正式被評為“海南省扶貧龍頭企業”、“海南省現代產業園”。
與此同時,吳孔利還多次受邀參加海南省脫貧致富電視夜校。吳孔利為貧困戶們介紹了海南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現狀、經濟效益、發展前景及市場競爭力,細致講解了食用菌的培育方法和在培育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如何讓食用菌成為連接種植業與養殖業的紐帶,有效地實現生態農業的有機循環等問題。
冬季的海南鄉村暖陽怡人,而就在居丁村的那片丟荒了多少年的荒坡上,吳孔利興趣勃勃地帶著記者參觀他的“全新智能化”食用菌基地。這是一片近十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光伏智能育菌大棚,投資近7千萬元,目前已臨近完工,明年建成投產后,這里不僅產出更多更好的食用菌,同時還能發電,可謂是“一舉兩得”。
從下崗工人到脫貧攻堅致富帶頭人,吳孔利說,支撐自己走到今天的動力是“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的中國軍人那份拼搏奮斗精神。
吳孔利即將投產的“光伏全新智能化”食用菌生產基地。南海網記者 孫令正 攝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海口1月8日消息 南海網記者 孫令正 實習生 譚梓航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