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里建起服裝加工廠,讓村民在家門口務工增收
澄邁:就業“小針腳” 細縫“脫貧衣”
■ 海南日報記者 余小艷 通訊員 王家專
“每個月能掙2000多元,還能兼顧家里,很不錯!”1月3日下午,在澄邁縣文儒鎮就業扶貧車間,大邊村村民王蝶正在縫紉機前忙著加工服裝。兩片獨立的布條經過她的巧手,不到一分鐘就被縫制衣領形狀。在王蝶身后還有數十個同樣專注于工作的村民。
大邊村曾有7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王蝶家就是其中一戶。過去,不少村民因種植橡膠、檳榔、水稻經濟效益不佳,選擇外出打工;另一些村民則像王蝶一樣,因為要照顧老人、孩子留在村內,生活困苦。
改變發生在2018年。當年,在廣東一家服裝廠上班的大邊村村民林舉平,偶然得知公司正計劃建設加工廠。于是,林舉平一邊勸說老板到大邊村辦廠,一邊與村干部溝通,向該公司拋出“橄欖枝”。最終在林舉平與村干部努力下,2018年3月,鴻源服裝加工廠落戶在大邊村小學一間100多平方米的閑置教室里,以接訂單方式進行服裝來料加工。
“我第一時間就報名參加了培訓,一個多月之后正式上崗。”王蝶說,按照加工工序復雜程度計件,多勞多得,大家每月收入1000余元至3000余元不等。
“來上班的大多數是女性,不規定上班時間,到了接送孩子上學、做家務時間,可以隨時走。”大邊村駐村第一書記黃輝陽說,服裝加工廠正式運營后,村中未外出打工的貧困戶都來上班,一部分在外務工的年輕人也選擇返鄉,還吸引不少附近村莊的村民來務工。
隨著來服裝加工廠務工的村民越來越多,2018年底,文儒鎮政府投入49萬扶貧資金,新建并擴大加工廠,并掛牌為澄邁縣文儒鎮扶貧車間。新建的扶貧車間占地400平方米,能容納約70人同時在崗。林舉平被推選為扶貧車間管理員,大邊村14位貧困村民固定來此上班。
“訂單由廣東公司派發,完成一個訂單,緊接著又來下一個。每完成一個訂單就及時對參工村民發放工資,激勵他們積極參與進來。”林舉平說,彈性工作時間和家門口就業的便利,讓車間每天能保持超過30人務工,周末人數則更多,常出現工位不足情況。
“大家務工積極性高,相互影響,不少村民逐漸改掉懶惰習慣,2019年村里僅有的4戶貧困戶也脫了貧。”黃輝陽說,值得一提的是,扶貧車間每月向村委會交付500元村集體土地租金,作為村集體收入。村委會將這筆資金用于環境衛生整治和慰問村內孤寡老人,使村莊環境越來越美,越來越和諧。
(海南日報金江1月4日電)
責任編輯:邱苗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