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上學校 天天不遲到
愛學習 愛勞動 你有勞動課?
我省少數中小學開設勞動課,常被占用
在家飯后埋頭苦讀不做家務,學習為重
北師大海口附校學生在上勞動技能課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據了解,受限于場地、師資等現實因素,并受傳統教育重文化、輕實踐深層原因影響,海南大多數中小學校沒有開設勞動教育課程。不僅學校勞動教育缺失,家庭勞動教育更是普遍缺失。
南國都市報 記者 黃婷 實習生 許文玉
現象
我省少數學校開勞動課
其實早在2015年,海南省教育廳、共青團海南省委、省少工委于聯合轉發教育部等印發的《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中小學要明確并保證勞動教育課時,要將校外勞動納入學校教育工作計劃,并安排一定時間的校外勞動實踐,建立學生勞動評價制度,作為升學、評優的重要參考。時隔4年,我省中小學生勞動教育課開展的情況如何?
記者采訪了解到,我省只有少部分中小學開設了特色勞動課程。多數學校負責人表示,受限于場地和師資,學校開設勞動技能課難。
其實,師資、場地有限也并非不能解決。北師大海口附校、儋州藤根小學、海口瓊山三小的做法也許值得借鑒。
不少學校勞動課被占用
中小學勞動課普遍被忽視的深層次原因是,傳統教育觀念下,很多學校重文化課成績,忽視學生的實踐能力。據了解,不少學校的勞動課被文化課代替。
“我們學校的課程表上有勞動技能課,每兩周一節,卻從來沒上過,這節課都讓文化課老師占用了。”海南一中學教師李老師表示,學校勞動技能課程開設不足,其根本原因是學校過度重視學生的文化課成績,忽視了綜合素質。“學生知識埋頭學習文化課,忽視勞動,導致四體不勤、五谷不分,這種教育顯然是失敗的。”李老師表示。他呼吁教育少些功利性,多些實用性。
我國小學生平均每天勞動時間只有12分鐘
據有媒體報道,我國小學生平均每天勞動時間只有12分鐘,相比美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為1.2小時,明顯不足。顯然,學校勞動教育的缺失,在家庭中并沒有得到有效彌補。
“孩子每天學習任務很重,壓根沒時間做家務。”王女士介紹,“女兒14歲,衣服都是我洗,每天放學前我要提前把飯做好。把后勤保障做好了,孩子才能專心學習。”王女士說。
林女士讀三年級的兒子,連襪子、內褲都由大人幫忙洗。“家里的老人十分疼愛孩子。”甚至孩子吃水果都是老人給剝皮,偶爾還要喂飯。
他山之石
勞動課還能這樣上
北師大海口附校
勞動教育融入生物教學
走進北京師范大學海口附屬學校的生態園,小白菜、韭菜、番茄等各種蔬菜苗破土而出,這些都是該校學生親自種下的。學生每周都會到生態園,為自己種的作物澆水、施肥。
“我們把勞動技能課融入生物課,生物老師帶著學生到生態園參加作物種植的勞動。”北京師范大學海口附屬學校生物教師王明瑾表示,學校功能區尚未全部投用,目前只在高一、初一兩個年級開展勞動技能課。“讓學生在勞動中學習、觀察植物的生長,將勞動教育融入生物教學,課堂上學生積極性很高。”王明瑾表示。
儋州藤根小學
師生一起開辟試驗田
儋州市白馬井鎮藤根小學開設了特色田園課程,老師帶領學生經過選址、測量、設計,在校園內開辟了一塊試驗田,在不同季節播種不同作物。學生們輪番種下水稻、地瓜、蔬菜等,孩子們相互協作,參與了“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體會到勞動的艱辛后,不少學生對節約和感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糧食。”該校教師李偉表示。
海口瓊山三小
刺繡課做“針線”勞動
勞動教育并非僅限田間勞作,開展對場地依賴少的技能課未嘗不可。海口瓊山三小在學校場地有限的情況下,結合本校實際,于去年9月份開設了刺繡校本課程,讓學校孩子通過別樣的“針線”勞動,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專家建議
勞動是人的自然功能應從小習得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德家庭治療受訓家庭治療師張樹源表示,勞動本就是人的一個功能,也是維持人類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唯一手段。
張樹源認為,學校和家庭應從孩子生長規律出發,創造條件鼓勵孩子從事勞動。家長要讓孩子從小習得勞動,而不是讓孩子把所有時間都用在讀書學習,壓抑本性。
學校、家庭要創造條件 讓孩子動手
張樹源建議,學校結合各自實際情況,在日常中滲透勞動教育。如可因地制宜開辟專門區試驗區,讓學生認領植物的責任田。若條件有限,建議開展與勞動有關的社團活動,如進行手工制作、電器維修、班務整理、室內裝飾、勤工儉學等實踐活動。
家長應根據孩子的成長發育順勢而為,培養勞動能力。如,鼓勵2歲的孩子自己起床穿衣,讓上小學的孩子自己收拾書包,承擔相應的家務等。
責任編輯:邱苗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