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海南最美退役軍人”
海口田心樂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鄧子堅帶領鄉親脫貧致富
他脫下軍裝,滿腔熱血獻給農村
■ 海南日報記者 劉操
11月10日,海口市瓊山區大坡鎮福昌村委會田心村熱鬧非凡,許多市民游客從海口市區自駕而來,到這里欣賞迷人的荷塘和各具特色的農家民居。而10多年前,這里還很落后,村民并不富裕。
帶領村民致富的人叫鄧子堅,是海口田心樂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2009年,他拿出離開軍營后20多年經商所得全部資金,與村民共同成立合作社,發展有機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10年來,村民收入逐年增加,田心村也成了有名的“小康村”。
離開軍營“下海”創業
鄧子堅是海口人,1976年他應征入伍參軍,1978年恢復高考,他如愿考上解放軍重慶通信兵學院。大學畢業后,鄧子堅被分配到廣西某部。軍營造就了鄧子堅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性格,他出色地履行軍人使命,先后4次榮立三等功。
1994年,鄧子堅轉業后在廣州工作。隨后不久,他決定自主擇業。
說干就干,鄧子堅從為各音像公司和出版社編輯MTV起步,逐步發展到組織小型工程隊為部隊安裝電教室、語音室。1996年,有了一定積累的鄧子堅回到老家海口,創辦電腦城。之后,他又跨界投資教育行業,開辦海南萬和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在學校各項事業逐漸成熟的時候,鄧子堅卻辭去院長的職務,轉讓了自己在學院的所有股本,轉戰農村創辦生態農莊。2008年底,鄧子堅在朋友的介紹下,來到田心村觀賞鷺鳥。田心村良好的環境給鄧子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堅定了他到農村投資的決心。
“我走訪過很多海南農村,一些村莊自然條件優越,但仍然很落后,這些村莊需要有文化、有知識、有財力的人去建設。”鄧子堅說。
成立合作社促農增收
“作為一名退役軍人,要到困難的農村發揮余熱。”2009年,他作出決定,出資5000萬元,與田心村32戶村民合作成立了“海口田心樂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同步建設“田心生態農莊”。
從那時起,鄧子堅帶領加入合作社的村民開始了鄉村創業之路。他們把長期荒棄的200多畝土地改造成高檔大棚瓜菜基地,開挖魚塘112畝,新植果林66畝;新建科普中心、農家食堂、文化室;新建農宅近7000平方米……
“你看,我們農莊,不僅有吃有住,還能讓游客享受田野風光,觀看鷺鳥翱翔。”鄧子堅告訴海南日報記者,農莊受到了游客的一致好評,而且也解決了很多田心村當地農民的就業問題。
“從合作社成立開始,村民的收入由過去單一的農產品收入變成了綜合性收入,如青苗補償、勞務收入、股權分紅,人均收入逐年提高。”田心村63歲的村民陳綿文說。
扎根農村辦民生實事
“到部隊穿上了軍裝,我的使命是保家衛國;脫下軍裝守在村里,我的職責就是為百姓服務。”鄧子堅說,部隊多年的歷練,讓他始終牢記自己的責任與擔當。
除幫助村民增收外,鄧子堅還幫助村子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為全村辦實事。在政府財政補貼下,他投資建設500立方米的沼氣池,讓家家戶戶都用上沼氣;投資打了深水機井,解決了全村的衛生用水問題;修建了一條500多米的環村公路,進一步改善了村容村貌。不僅如此,鄧子堅還與企業聯系,為每戶村民裝上電話和有線電視,接入互聯網。
“我希望鼓勵、引導農村貧困家庭子女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改變家庭的貧困狀況。”由于村里孩子上學不方便,鄧子堅便提供一輛專車,每天接送全村中小學生到大坡鎮墟上學。他還建立獎學金制度,從2015年起,合作社成員家庭中考上中專、高中、大專、本科的子女,都會獲得助學金。
“我的投資到現在還沒有什么回報,但我一點都不后悔,我會一如既往帶領鄉親們努力奮斗。”已經64歲的鄧子堅說,自己扎根農村的事業還在繼續,希望未來的田心村越變越美、村民越來越富。
(本報海口11月25日訊)
責任編輯:謝軍輝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