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瓊劇戲說文明,把“普通話”譯成“地方話”;鄉賢娓娓道來家風家訓,把“大道理”變成“家常話”;用地道的鄉音土語“議事”,拿衣食住行、人情冷暖等話題“說事”,把“抽象的理論”變成“有趣的故事”……傳播黨的創新理論,如何突破“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米”,往往是基層理論宣講時常面臨的實際問題。海口秀英區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村文化廣場、田間地頭等為陣地,就地搭臺、就地取材,用“土教材”講活“新道理”,使理論宣講飛入尋常百姓家。
“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這個故事發生在我國清朝時期……”11月21日,秀英區海秀鎮水頭村村文化廣場大榕樹下,一場充滿生活氣息的理論宣講活動正在進行。整場活動,宣講團采用小品、快板、戲曲、三句半、朗誦、講故事等形式,向群眾宣講黨的創新理論、移風易俗、文明風尚、惠民政策,讓老百姓實實在在聽進心里。 家住水頭村的陳喻是被宣講吸引過來的,“我在外面聽到有人在講關于仁義禮讓的美德故事,就跑過來看了。”來到現場后,他發現宣講員講的內容十分接地氣,便一直站在后面仔細聆聽,“他們講得都很好,都是我們老百姓心中想的,聽得懂的。”
場景轉換,來到秀英區海秀街道金鼎社區小公園,這個平時居民乘涼、休閑、日常交流的活動場所變身戶外宣講平臺。“百姓事當大事,總書記的話記在心上……”社區居民圍坐一起,手拿小紅旗,津津有味地聽起宣講。宣講員用家常話、大白話的形式,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結合廣大群眾普遍關心的中央富民惠民政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熱點進行宣講,讓理論充滿“泥土味”,博得在場群眾陣陣掌聲。“老師用咱老百姓的話說老百姓的理,好多身邊的例子,聽起來不但親切,而且讓人心服口服。”海秀街道居民吳承乾由衷地感慨,“如今在家門口、在社區廣場就能聽到干貨滿滿的理論知識。”
從石山鎮的田間地頭,到海秀鎮的村文化廣場,再到海秀街道的社區公園,一場場“鄉土味”十足的理論宣講,效果“潤民心”。這是秀英區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持續深化,在全區六鎮兩街道全面開展“大榕樹下的宣講”系列講理論促實踐活動的一個縮影。
“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是一項以人民為中心,全局性、接地氣、浸潤性的工作。”秀英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秀英區“大榕樹下的宣講”以農村群眾乘涼、休閑、日常交流的重要聚集場所“大榕樹下”或者田間地頭作為重要傳播點,搭建一個與基層群眾零距離接觸的宣講平臺,依托秀英農民宣講團成員、鎮村干部、新鄉賢、志愿者組成“大榕樹宣講團”,創新宣講模式、改變宣講話風,不定時間、不定地點、不定語言、不定形式來宣講群眾渴望知曉的政策、知識、技能等,用小講堂講大道理,身邊人講身邊事,答疑解惑,確保入耳、入腦、入心,讓基層群眾時刻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助力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開展。
在接下來的“大榕樹下的宣講”系列講理論促實踐活動中,秀英區將組合廣播、朗誦、小品、相聲、歌唱、講故事、微宣講、知識講解等多形式,結合主題教育,面向群眾宣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革命傳統教育、先進典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鄉村振興戰略、農技知識、家風家訓等。
文字、圖片:各單位
原標題:用“土教材”講活“新道理”,秀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理論宣講“有聲有色”
責任編輯:吳嬋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