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五指山市毛道鄉的山竹基地內幾乎可以說是沒有路的。
半山腰上,身高1米7的葛路軍彎著腰半蹲著身子,從山竹樹下那不足一米的間隙緩緩穿過。
鋤草、打藥、施肥、摘果……脫下軍裝12年后,葛路軍已經習慣了農民般的生活與勞作,那片綠色的山竹林成為了他新的守護。
8月13日上午,葛路軍半蹲著身子在基地內工作。南海網記者 葉子青 攝
入伍參軍 從河南到海南
說來也是有緣,葛路軍的部隊生涯就是從五指山開始的。1995年12月,時年19歲的葛路軍報名入伍。“當時只知道要被派去南方,沒承想從河南一下子來了海南。”
更讓葛路軍沒有想到的是,第一次從阿陀嶺遠眺五指山時,仿佛看見了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存在,可走近后才發現,這里遠比家鄉落后,村民大多住在茅草屋內,狹窄的村道遇上雷雨天氣就泥濘不堪。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葛路軍心中就萌生了一個想法,將來一定要為山里的百姓做點什么。
葛路軍是典型的北方漢子,面容憨厚,沉穩踏實。2007年退役后他就和一群戰友共同創業,曾出國當過拖拉機廠廠長,又在國內搞過工程建設。“公司在五指山市毛道鄉有一片山竹基地,之前是承包給別人,但效益不高,所以就派我去管理。”就這樣,2017年2月,葛路軍接受中甸農林科技開發(海南)有限公司的委派,再次踏上五指山的土地,嘗試通過發展農業來實現當時的愿望。然而這一切并非想象中那樣簡單。
新修了工作棧道后,葛路軍每天上山下山得走10多趟。南海網記者 葉子青 攝
退役搞農業 要當新農人
“不夸張地說,當時的山竹基地就是一個‘爛攤子’。”葛路軍回憶道,由于承包者沒有用心管理,整個基地的衛生環境非常差,剛進大門就能聞到家禽糞便的陣陣臭味,工人的生活垃圾也隨意丟棄。
比之更甚的是,350畝的山竹林儼然已成為了一片荒山,從遠處根本看不出來山竹樹的痕跡,山上的野生樹木已經非常高大,雜草像病菌般填滿了每一個空隙,這片綠色的山林仿佛變成了一件滿是綠色褶皺的舊衣服。
12年的部隊生活錘煉了葛路軍吃苦耐勞、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看到眼前的景象,他二話不說拿起工具,帶著幾名工人爬上山去。從山腳到山頂約有1公里的距離,葛路軍一行花了半天時間才登山山頂,每個人的臉上早已掛滿汗珠,干凈的衣服被雜草的汁液染了色,有人的腿上還被倒刺刮出了幾條傷口。
“兵家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既然我來到了這里,那么首先就得弄清楚問題的根源。”一陣涼爽的山風吹來,吹走了熱氣,吹散了疲憊,葛路軍也找到了答案。
葛路軍穿著軍裝拍照。翻拍
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下山后,葛路軍立即向公司匯報了基地的情況,首先申請了資金整治環境、修建工作棧道、鋪設滴灌設施。“這片山竹在20世紀90年代就種下了,目前正處于豐果期,只要精心管理,產量和效益是非常可觀的。”葛路軍盤算著,硬件設施是外在,技術要領是內在,自己要盡快掌握山竹的種植技術。
葛路軍一邊自我摸索,一邊向基地的技術員和海南大學的專業團隊請教,從最開始分不清山竹的花與嫩芽有何區別,到如今鋤草、施肥、打藥、摘果等技術要領已全部掌握,成為一名不折不扣的新農人。目前,毛道鄉山竹果基地每年能夠采摘約15萬斤果,按照每斤20元的售價,每年能產生效益300萬元。
毛道鄉村民正在基地內采摘山竹,其收入按照一斤一元計算,每人每天可至少賺取200元工資。南海網記者 葉子青 攝
成熟的山竹。南海網記者 葉子青 攝
“以前因為承包方管理問題,產量非常低,五指山甚至毛道鄉的群眾都吃不到山竹,這兩年來毛道山竹已經成為了一個受大家喜愛的特色品牌。”山竹不僅甜,在葛路軍的帶動下,它也為毛道鄉的村民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新希望。
一方面,葛路軍通過與毛道鄉政府合作,充分發展林下經濟,采取“公司+貧困戶”的模式,配套養殖野山雞,共計帶動20戶貧困戶,除每年領取分紅外,貧困戶也可以前來學習養殖技術。另一方面,山竹基地的鋤草、采摘、打包需要大量人力,葛路軍積極發動周邊農戶參與,每周結算一次工資。
山竹基地內養殖的野山雞。受訪者供圖
“云海蔚然,山峰峻麗。在瓊樂高速旁,郁郁蔥蔥的毛道山竹構成了一片豐收的希望。”這是葛路軍在微信朋友圈寫下的一段話,也是他內心深處最真實的獨白。當兵12載,他把那身綠色軍裝看作最珍貴的象征。退役搞農業,他說那片綠色山竹林就是自己的孩子,唯有用心守護。“接下來我們計劃依托山竹基地發展生態旅游農業,爭取能夠帶動更多五指山的群眾過上幸福生活。”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五指山8月13消息 南海網記者 葉子青)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