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市吉陽區龍坡村干凈整潔的村道。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 海南日報記者 李艷玫
今年4月,三亞市吉陽區龍坡村村民黃關榮賣掉了圈養的豬,庭院里空出了一大半,如今他正琢磨著這塊地的用途。“肯定是不養豬了,對環境影響太大了。”黃關榮說。
走進龍坡村,村道兩旁的樹木茂密蒼翠,村民庭院寬敞整潔,不少村民在家門口種上果樹、鮮花,村莊整體環境優美。2003年,因建設需要,龍坡村整體搬遷至三亞迎賓大道吉陽區政府旁。
與村民一起搬來的還有雞、鴨、鵝、豬等家禽家畜。“家禽家畜到處跑,村道上到處有糞便。雖然整體搬遷讓村民有了更舒適的生活環境,但是由于村民缺乏文明意識,不少陋習給村莊環境抹了黑。”龍坡村組織委員蘇進南說起過去村里的情況。
養豬是龍坡村村民的收入來源之一,但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養豬不僅有噪音,還會產生糞水,味道難聞。一家養豬,旁邊幾戶人家都要過著被臭氣和噪音困擾的日子。”蘇進南說,龍坡村靠近市區,村干部們鼓勵村民通過務工、做生意獲取收入,并發動黨員以身作則。
黃關榮就是其中的一位黨員。“早在去年,我就答應等這一批豬出欄就不再養了,今年我兌現了承諾。”黃光榮說,期間妻子勸說繼續養豬,他多次做妻子的思想工作,最后獲得了支持。如今黃光榮做起海鮮生意,收入可觀,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
據了解,在黃關榮的帶動下,有3戶村民答應養完這一批豬就不再飼養。在村干部的耐心勸說下,龍坡村從過去幾乎每家每戶都養豬,變成了如今只剩下幾戶人家養豬。“我們還會繼續做這些村民的思想工作,爭取實現全村不養豬。”蘇進南說。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民缺乏文明意識是難點之一。在龍坡村,村“兩委”干部、黨員做了不少這方面工作。蘇進南介紹,該村建立起黨員網格化管理,一名黨員負責參與、督促2戶至3戶家庭的環境整治。“看到村民家有隨意堆放的物品,黨員幫助他整理,并監督他們養成習慣。他們被‘批評’得多了,也覺得不好意思,會自覺地打掃衛生。”蘇進南說。
如今,龍坡村村民不僅逐漸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還花心思扮靚環境,不少村民在家門口種果樹、養花,環境好了,村民的生活也更好。
(海南日報三亞7月22日電)
責任編輯:章慧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