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站在更高起點謀劃和推進改革,大力推進制度創新,重點領域改革向縱深推進,體制機制活力進一步顯現——
銳意改革逐夢行
海南日報記者 羅霞
“海南特色、全國首創”。
4月11日,我省發布第二批5條自貿區制度創新案例。很多人注意到,這些經過國際知名第三方權威機構評估的案例,有這樣一個共同的特點。
全國首創設立“候鳥”人才工作站;社團法人等三類法定機構在省級層面實施;全國首單滬瓊自由貿易賬戶聯動業務;博鰲超級醫院打造共享醫院新模式;全國率先實施境外游艇入境關稅保證保險制度。
在我省此前對外發布的第一批8條自貿區制度創新案例及其他一些改革舉措中,創新因子同樣活躍,不少成果同樣屬“全國率先”。
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黨政機構改革、人才體制、收入分配制度、財稅金融體制、國有企業、農墾……一系列領域的改革創新成果,顯現出海南堅持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高標準高質量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不懈努力,改革發展的步伐堅定有力。
“海南要站在更高起點謀劃和推進改革,下大氣力破除體制機制弊端,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去年4月13日,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囑托,寄予著對新時代海南發展的更高期待、更高要求。
省委書記劉賜貴強調,我們一定要深刻領會習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重點在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試、大膽探索。
一年來,海南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4·13”重要講話和中央12號文件精神,站在更高起點謀劃和推進改革,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扎實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探索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重點領域改革向縱深推進,體制機制活力進一步顯現。
海南用實際行動詮釋著,自貿試驗區是國家的試驗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是制度創新的高地、不是優惠政策的洼地,是“種苗圃”、不是“栽盆景”。
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以戰略眼光
高起點謀劃和推進改革
萬泉河畔,清風拂來滿目新。被譽為“博鰲亞洲論壇第二樂章”的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地方不大,但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不少。
1天完成企業注冊、5個月實現項目落地。“海南推進‘多規合一’下的極簡審批改革,讓企業實實在在享受到了方便快捷。”海南博鰲瑞達麥迪賽爾國際醫療中心常務副總經理武向東感慨道。
得益于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藥品進口監管模式等創新,去年5月,我國內地第一針九價宮頸癌疫苗在博鰲超級醫院完成接種。
構建全新共享醫院模式的博鰲超級醫院,運營不到一年時間已有17個頂尖學科入駐,成立了8個院士工作站,創造了第一例特許進口人工耳蝸手術等“11個全國第一”。
海南在省級層面設立省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管理局。此外,我省還設立國際經濟發展局、省大數據管理局。
在樂城發展的一個個故事中,一項項改革創新舉措點綴其中,成為推動發展的關鍵點。
跳出一隅看海南,改革春風吹滿地。
當前,在建設自貿區、自貿港大背景下,海南迎來改革開放以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機遇面前,改革如何發力?
“從建省辦經濟特區到建設國際旅游島,再到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體制機制創新是黨中央對我們一以貫之的要求。要堅決貫徹落實習總書記對海南的指示要求,按照服從服務國家戰略和‘三區一中心’戰略定位,與時俱進賦予經濟特區、國際旅游島新的內涵,統籌抓好各方面體制機制創新。體現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為全國改革開放起到‘試驗田’作用。”劉賜貴指出。
深刻認識到改革重要性的海南,統籌抓好各方面體制機制創新。改革,這一海南與生俱來的基因,在瓊島得到高起點謀劃和推進。
既要以改革促發展,又要為改革提供動力——
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中,“中央統籌、部門支持、省抓落實”工作機制得到建立。
海南率先在全國完成省級黨政機構改革,建立起適應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組織機構。
“一個重要的特點是打破了部門壁壘。”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說,此前一件事會分散到多個部門管,容易出現相互扯皮的事情;此次機構改革把一件事交給一個部門來做,提高了行政效率。
改革是一場新的革命,改的是體制機制,動的是既得利益,不動真格不行。海南旗幟鮮明地為改革者撐腰、讓敢于擔當的干部受到重用,為改革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去年,海南制定了省改革和制度創新表彰獎勵辦法。
法者,治之端也。海南自由貿易港法正式納入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計劃、提上國家立法日程;《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商事登記管理條例》《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重點園區極簡審批條例》等出臺。
一系列舉措,從組織保障、法治環境、激勵機制、改進作風、黨的全面領導等不同角度發力,厚植了改革創新的沃土,為海南改革發展添力。
既要有改革思維,又要狠抓推進——
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思想解放的過程。海南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有機統一,既總結國內成功做法又借鑒國外有益經驗,既大膽探索又腳踏實地,敢闖敢干、大膽實踐,推動多出體制機制創新成果。
在習近平總書記發表“4·13”重要講話一個月后,省委召開七屆四次全會部署了深化省域“多規合一”改革等6項重點改革事項。
今年,我省確定并推進加強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有效管理體制、推動生態保護紅線落地、建立和完善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創新園區管理體制、深化園區項目極簡審批改革、創新對外經貿促進體制、加快建設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打造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建立與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進程相適應的法律法規體系、建立城鄉融合和全島同城發展新機制、加快推進市縣黨政機構改革、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等12個方面的重點制度創新工作。
劉賜貴強調,制度創新是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核心任務,各級黨委(黨組)要在狠抓制度創新上下硬功夫,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緊密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提出制度創新的具體項目,通過制度創新大力深化改革開放,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要抓住機遇,持續不斷推進制度創新。”省長沈曉明提出。
一邊是勇于破題,一邊是實干推進,兩股力量作用下,海南改革浪潮奔涌,結出一系列體制機制創新碩果。
以問題導向
高要求強化制度創新
“一個小時!”“一次都不用跑!”
最近,海南創業者周志忠從網上填寫注冊申請開始,到領取營業執照,僅用了一個多小時;不用到工商窗口提交紙質材料,企業登記注冊實現了“一次不用跑”。
“太方便了,太快了!”周志忠感慨,商事登記“全省通辦”制度的實施,給企業注冊登記提供了很大便利。
“結合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的需要,海南運用經濟特區立法權,對商事登記制度進行了大膽改革和創新。”省市場監管局局長張東斌說。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特別是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探索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需要海南以開拓創新的精神推進改革。
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海南深化省域“多規合一”改革,全省重點園區“六個試行”極簡審批改革入選全國28項優化營商環境典型做法;率先完成省級機構改革,有序推進市縣機構改革;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取得進展;自由貿易賬戶體系正式上線,全國首單知識產權證券化、天然橡膠價格(收入)保險、設立國際熱帶農產品交易中心等金融領域制度創新成效明顯;空域精細化管理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實現瓊湛高空管制一體化;簡化簡易商事主體注銷公告程序、商事主體信用修復制度、減免商事主體公示負面信息、施工圖審市場化和“多審合一”等制度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改革要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
當前,營商環境問題是企業和群眾反映的一個突出問題。加快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是海南自貿區、自貿港建設的重要課題。
去年12月,《海南省優化營商環境行動計劃(2018-2019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正式向社會公布。《行動計劃》從開辦企業、獲得信貸和改善融資環境、跨境貿易、建設服務型政府等11個方面提出了40項改革措施。
“海南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核心,針對海南專業服務國際化水平低、企業融資問題突出、社會誠信與法治環境不完善、政府主動服務意識不足等現存營商環境問題,制定了《行動計劃》。”省發改委主任符宣朝說。
針對引進外資等領域存在的問題,海南推進大力引進外資十大舉措,設立海南國際經濟發展局,建設國際投資“單一窗口”以及具有海南特色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等。
從改革中要市場活力——針對不同的市場主體,海南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創新:針對國企,全面推行公司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實現經營性國有資產統一監管;針對民營企業,出臺了大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創新完善民營企業融資機制;針對外資,大幅放寬外資市場準入,對外資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
筑得好巢穴,引來金鳳凰。中國旅游集團總部落戶海南,阿里巴巴、騰訊、京東、招商局集團、安永、普華永道、哈羅公學等紛紛進駐海南。
從改革中要民生福祉——去年,海南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持續開展“減證便民”行動,全面清理煩擾企業和群眾的“奇葩”證明、循環證明、重復證明等各類無謂證明;建立“編制在鄉、崗位在村”的“鄉屬村用”人才使用和激勵機制,讓鄉村能夠引進、留住好醫生和好教師。
以系統發力
高質量推動發展
熱帶雨林,美麗而神奇的海南寶藏。
今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等文件。今年4月1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在陵水黎族自治縣吊羅山揭牌成立。
省林業局局長夏斐介紹,下一步將采取最嚴格的保護措施,制定最嚴格的保護制度,以建設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為抓手,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爭創中國國家公園范例。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海南發展的最大本錢。目前我省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大多與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有關。海南通過開展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等一系列舉措,確保生態環境只能更好、不能變差。
這些舉措,既是關乎海南發展的重要改革任務,也體現出改革的系統思維和底線思維。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走對路子,方能實現“1+1>2”,實現“蹄疾而步穩”。
抓重點,抓配套——
改革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一方面要找準和抓住重點,另一方面要強化改革舉措系統集成,科學配置各方面資源。
海南持續深化省域“多規合一”改革,精準對接“三區一中心”戰略定位,調整完善市縣總體規劃,向全省重點園區推廣“六個試行”極簡審批。省屬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取得積極進展。新一輪農墾改革任務基本完成并通過國家第三方評估驗收。財稅體制、農業農村等改革穩步推進。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數據歸集量質齊升,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初步構建。
防風險,守底線——
越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越是要繃緊防范化解風險這根弦。海南切實增強憂患意識、風險意識,堅決守牢意識形態、安全穩定、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底線。
不少改革措施是要放權,放得開的前提是要管得住,而這就必須要有政務大數據為基礎支撐。海南不斷提升省政務數據中心功能,人流、物流、資金流進出島信息管理系統和社會管理信息化平臺正加快建設。
過去一年,海南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減少經濟對房地產的依賴,實施全域限購等海南史上最嚴房地產調控,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有效防止了炒房炒地和房價大起大落。
推行河長制、湖長制;推廣清潔能源汽車;自2018年5月16日起實行小客車總量調控管理;限塑令升級為禁塑令……一個接一個的舉措,共同嚴守海南生態底線。
補短板,強弱項——
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最短的短板、最緊缺的資源是人才。如何解決這一突出問題?
對于引進人才的住房問題,《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2018—2025年)》從人才購房、人才住房保障等方面給予政策等支持,自去年5月以來我省引進各類人才6.1萬名。
教育、醫療條件在逐步改善。海南加快教育、醫療等領域投入,與國內外先進教育、醫療機構廣泛開展合作辦學、辦醫。
于4月13日召開的省委七屆六次全會,最鮮明的主線是改革創新,把制度創新擺到了特別重要的位置進行部署謀劃。
志士惜日短,勇者常為新。在改革創新發展的路上,海南將把制度創新貫穿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各領域、各環節。(海南日報海口4月15日訊)
責任編輯:許海若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