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海口2月14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任桐 實習生 謝雨)2月14日,南海網記者從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案例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海南開展天然橡膠價格(收入)保險工作以來,全省已有農墾國有橡膠213萬畝和1.76萬農戶(其中貧困戶膠農6193戶)約22.68萬畝民營橡膠實現參保,已決保險賠付2.58億元,預計2019年還將產生近2億元的賠款。
天然橡膠是我國的重要農產品和戰略物資,也是海南廣大膠農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重要產業。目前,海南天然橡膠年產量為36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44.12%,涉及膠農70多萬人、產業人口200余萬人。
在海南中部地區,售膠收入在當地農民生產收入中的比重高達60%-70%。近年來,國際膠價持續低迷,天然橡膠價格從2011年的4.2萬元/噸跌到目前的1.1萬元/噸,跌幅達74%,膠工和膠農的收入大幅下降,導致人們的種膠割膠意愿不強,從業人員大量流失,出現了膠園棄割、棄管、棄種等一系列問題,給國家戰略物資安全和海南脫貧攻堅工作帶來了較大挑戰。
為此,海南設計不同保險產品,在積極借鑒、分析“保險+期貨”模式經驗和不足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進一步推出了可在全省實施的天然橡膠價格(收入)保險,并將其設計成兩種產品模式,即民營膠價格(收入)保險和國營海膠集團收入保險。
一是民營膠價格(收入)保險模式。該模式保險金額為15元/公斤,直接對標當地收購價格,保險費率12%,單位保費1.8元/公斤。保險期限內,一旦收購均價(由物價部門定期采集發布)低于15元/公斤(折成干膠),保險機構便按照保險條款中對應的賠付比例及絕對免賠標準進行賠付,確保約定期間內無論收購均價多低,膠農的整體割膠收入(售膠收入+保險賠款)都不會少于每公斤12元這個最低割膠意愿值,以充分調動膠農割膠積極性。該模式較好地彌補了“保險+期貨”模式只盯著期貨市場價格波動的不足,不僅可以解決橡膠收購價與期貨市場價格之間的基差風險問題,還有助于農戶特別是貧困戶樹立起依靠雙手勞動脫貧致富的正確“義利觀”,真正促進產業發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稱得上是“保險+期貨”模式的創新版和升級版。
二是國營海膠集團收入保險模式。國營海膠集團收入保險的保險金額為16元/公斤,直接對標上海期貨交易所主力合約的天然橡膠期貨價格,保險費率16.8%,單位保費2.69元/公斤。保險期間內,一旦期貨平均價格低于16元/公斤,保險機構便對海南橡膠集團低于成本的差額部分給予賠付。另外,因自然災害引起的產量損失部分,保險機構也予以賠償。
此外,對于國營海膠集團天然橡膠收入保險,在投保方式上采取全省一張保單的統保業務模式予以推動。而對于經營形式分散、各地收購價格不盡相同的民營膠價格(收入)保險,則主要采取單戶自行投保、若干戶聯合投保(主要是種植合作社投保)、村委會或鄉鎮統一組織投保等多種形式相結合,本著“就近、就簡、快捷”和“公開透明”等原則組織發動膠農的投保方式。
據悉,開展天然橡膠價格(收入)保險工作以來,全省已有農墾國有橡膠213萬畝和1.76萬農戶(其中貧困戶膠農6193戶)約22.68萬畝民營橡膠實現參保,財政保費補貼1.30億元,提供風險保障達18.73億元,財政資金效益放大14.41倍,已決保險賠付2.58億元,預計2019年還將產生近2億元元的賠款。
相關鏈接>>
海南開展天然橡膠價格(收入)保險工作 已決保險賠付2.58億元
探索全新融資模式 全國首單知識產權資產證券化募集資金4.7億元
海南國際熱帶農產品交易中心合同履約率100% 實現跨區域交易交收
責任編輯:肖秀燕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