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昌化鎮光田村黨支部書記謝承鋒帶頭貸款建大棚試種新品種
“試驗田”種出村民脫貧信心
昌江黎族自治縣昌化鎮光田村黨支部書記謝承鋒在辣椒種植大棚內勞作。本報記者蘇曉杰攝
海南日報記者劉笑非 通訊員楊耀科
5月27日中午,火辣辣的太陽帶來了三十六七攝氏度的高溫。而在昌江黎族自治縣昌化鎮光田村靛村的辣椒種植大棚里,溫度超過40攝氏度。
“今年辣椒行情好得很。”光田村黨支部書記謝承鋒笑著說,大棚里的高溫讓豆大的汗珠順著他的臉往下流,卻沒遮住臉上的笑容。
光田村是昌江的辣椒主產地之一,村民都是種植辣椒的好手。去年夏末,由昌化鎮科技副鎮長劉彤牽線農業科技企業,引入了荷蘭瑞克斯旺黃皮尖椒品種,旨在幫助光田村進行產業扶貧。
面對難得的發展機遇,謝承鋒號召村民一起建大棚、種辣椒。不料,當面潑來的“冷水”讓他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滿面愁容。
“村民說,以前投入3000元種一畝辣椒,兩年都回不了本;這大棚辣椒一畝得投上萬元,沒人敢種。”對此,謝承鋒自己心里也沒底。
眼看著脫貧機遇擺在眼前,時間一點點流逝,謝承鋒急了。他拉著村里的幾個黨員干部商量,成立了昌江鄉裕種養專業合作社,先把這塊脫貧“試驗田”耕起來。
“虧了,就當給村里探路,賺了,就拉著村民一起做!”抱著這樣的想法,謝承鋒和干部們一起貸來30萬元資金,租下30畝土地,自己動手搭起大棚來。
2017年10月,光田村的辣椒大棚終于運作起來了,忙完每天的日常工作,謝承鋒一頭扎進大棚里,細心呵護辣椒苗的成長。“一開始,有些人覺得我們不過是做做樣子,但我自己的錢也投在里面呢,可不敢馬虎。”
冬去春來,棚里的辣椒苗長勢良好,畝產8000斤至1萬斤,前來收購的客商在大棚里忙得熱火朝天,村干部們卻依舊對能否賺回畝均萬元的投入放不下心。
“收購結束,一理賬目,半年正好回本。”但謝承鋒卻有些后悔:“當初要是再果斷一些,提早一個月完成下苗,今年可能還會有盈余。”
投入雖大,回本卻快,這消息傳開后,不少人找到謝承鋒表達種植意愿,擴建辣椒大棚的計劃也提上了日程。
光田村黨員干部們帶頭做起來的脫貧“試驗田”,在短短半年多的時間里,讓本地傳統辣椒種植業實現了更新升級。
“我也要去種辣椒,不僅脫貧,還要致富!”靛村貧困戶符永寧說,有謝承鋒等黨員干部帶頭,脫貧有信心。
(本報石碌5月27日電)
責任編輯:謝軍輝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