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邁洋道村脫貧戶符善南脫貧之后又在謀劃發展民宿和農家樂:
“我還想再拼一拼”
海南日報記者 陳卓斌 通訊員 王家專
手掌上布滿的厚實老繭、長短不一的5道刀疤,無聲地詮釋著過往的奮斗歲月……作為澄邁縣福山鎮敦茶村洋道村民小組曾經唯一的貧困戶,符善南用這雙勤勞的手挖土栽苗,種下10余畝番石榴,并通過“觸網”銷售鮮果,加入合作社發展鄉村旅游,成功摘去“貧困帽”,他的經歷也在當地被傳為佳話。
在符善南看來,脫貧絕非最終目標。5月24日,時針剛轉向早晨6點,他已經收拾好農具,到地里干活。上午9點,記者見到符善南時,他正在地里忙活著:“去年8月我剛種了一批新苗,現在正是套袋的好時機,一旦錯過,蟲子就會把果實都蛀壞了。國家給了這么好的政策,我必須靠雙手奮斗出幸福生活,用種番石榴打好脫貧致富‘翻身仗’。”
父親年邁 他回家重拾鋤頭種果樹
1974年出生的符善南從小家境貧困。符善南記得,小時候就比村里同齡人過得辛苦,求學之路也是斷斷續續,到將近16歲才開始讀初中。
1994年,初中畢業的符善南離開家鄉,到海口做起了水泥匠、搬運工。3年后經人介紹,他又去廣東一家服貿廠,靠縫制書包為生,起初一個月的薪水僅有500余元。
“我出生時父親年紀已大,到2013年時他已年邁,干農活更是力不從心,大部分土地只能撂荒。”符善南說,思慮再三,他決定返回家鄉,從父親手上接過鋤頭務農。同年9月,看著周邊村民都在種植番石榴,符善南也買來種苗,嘗試著在2畝地里栽種,可是由于經驗不足、缺乏后續投入,他種的果樹接連患病,果實紛紛掉落,損失慘重。
到2014年的收獲時節,別人家的田里一畝番石榴樹能產果5000斤,符善南的卻只產1000余斤,另外由于果品品相不佳,拿到市場上也少人問津。“當時我們家人年均收入不足2000元,成了村里唯一的貧困戶。”符善南說。
“觸網”銷售和采摘游助脫貧
“福山可是一塊寶地,福橙、皇帝蕉、番石榴等品牌農產品,都是讓村民發家致富的‘金果子’。”敦茶村黨支部書記馮善祥說,在洋道村這座富饒的村莊內,不脫貧確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符善南亦對此深有感觸,但這個村里的“落后生”沒有自暴自棄,而是一頭扎進果林里搞種植。遇到病蟲害,符善南就上門找種植大戶討教防治方法;每當在省脫貧致富電視夜校上學習到種植管理技術,他就一一做好記錄并付諸實踐。很快,他種的番石榴長得個大飽滿、汁水豐富,產量和品質也穩步提升。
品質上去了,可銷路仍令符善南感到發愁。隨著澄邁2015年6月啟動福山互聯網農業小鎮建設,番石榴的價格隨著“觸網”直線上升,銷路的問題也迎刃而解。“全國多地的訂單都通過電商‘飛’到家門口,原本每斤0.6元的番石榴,到2016年已漲至每斤1.8元。精選的10斤裝果品,更是賣到了每箱68元。”符善南笑著說。
同樣在2015年,洋道村村民陳利群也回村發動成立了福山洋道石榴合作社,符善南作為貧困戶,成為該合作社發展鄉村旅游業的第一個以土地入股者。符善南說:“自那時起,果品銷路打開了,到村里參加采摘游的客人逐漸增多,這樣一來,我很快就于2016年脫了貧。”
勤勞致富 他還想再“拼一拼”
時至中午,頭頂的太陽愈發毒辣,但符善南仍未停歇,而是抹了把汗又走向下一塊番石榴地,“除草、修芽、套袋、澆灌,我每天得忙活至少12個小時,才能保證果樹豐收。”符善南說,“腰酸背痛是常事,可再累也得堅持。”
此外,得益于陳利群帶頭發展鄉村旅游業,如今的洋道村每到周末都有大量游客到來,帶動了周邊農產品銷售。據了解,僅今年“六一”兒童節預約來村里采摘、游玩的游客已經超過300人。靠著村里發展得火熱的電商和旅游業,符善南如今每年能掙上近6萬元,“我打算再存一筆錢,發展民宿、農家樂。”
午餐前,符善南高興地向記者介紹著自己今年新建的“寶貝”:在主屋旁,原本2米高,僅由木頭和碎石片搭建而成的老舊廚房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高約3米,由磚頭砌就的新廚房,“我就想踏踏實實干活,咬牙再‘拼一拼’,做到每年將生活改善一點點,這就足夠了。”
(本報金江5月25日電)
責任編輯:張紅霞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