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
深化“放管服” 用制度創新推動全面改革
海南日報記者 劉操
4月17日,在中國(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大連片區建設的核心承載區大連港內,車來船往,碼頭旁巨大的龍門吊上下起伏,泊岸的巨輪正在作業,一派繁忙。
一年來,大連港相繼落地30項政策,同時結合自貿區政策優勢,大力推進港口保稅和國際中轉等相關業務,港口作為對外開放窗口的影響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中國(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自去年4月1日揭牌以來,集發展、體制轉型于一體,用制度創新推動改革,釋放出老工業基地發展新動能。截至今年3月20日,該自貿區共新增注冊企業24829家,注冊資本3626.1億元,首批經第三方評估的29個改革創新案例已經形成并上報商務部。
4月17日上午,海南省考察團第三團成員來到位于大連市金普新區的大連自貿區服務大廳內,服務窗口的工作人員正在為辦事企業回答關于自貿區的各類問題。“周到”“便捷”,這是眾多企業談及在遼寧自貿區辦理業務時,提及最多的詞匯。
大連市自貿辦專職副主任李漢國介紹,過去一年,遼寧自貿區大連片區加快了簡政放權的腳步,制定一批管長遠的改革保障措施,首創企業注冊微信核名制度,實現企業注冊“最多跑一次”。推進國地稅辦稅一窗化、辦稅業務自助化,稅款繳納多元化、出口退稅無紙化,研發全國首個智能出口退稅綜合服務平臺,退稅進度提速47%,相繼取消調整了1626項市級行政審批事項,編制并公布了市政府部門權責清單,精簡項目逾46%。
中國(遼寧)自貿試驗區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營口片區管委會主任陳柯先說,按照能整合的盡量整合,能簡化的盡量簡化,該減掉的堅決減掉的原則,在“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的基礎上,營口片區推出了“四十六證合一”創新登記制度。“改革前,企業辦理相關證照需要65天,現在只需要2天。企業辦理相關審批事項涉及23個部門,往返34次,現在實現企業辦事最多跑一次。”
據悉,遼寧自貿區三個片區目前都已經建立權責清單制度、行政審批管理目錄制度,成立了綜合服務大廳,推行了一個窗口受理;全面實行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對外商投資項目及企業設立及變更實行備案制。遼寧省賦予遼寧自貿區各片區管委會第一批省級行政職權133項,賦權范圍涉及投資審批、市場準入、便民服務等領域,進一步增強遼寧自貿試驗區對經濟社會管理的統籌協調、自主決策和公共服務能力。
以制度創新深化改革,遼寧自貿區形成了多項創新案例,通過貿易便利化增添了老工業基地對外開放的新動能。大連港集團董事長張乙明表示,2017年,大連片區在全國率先推出“保稅混礦”等5項重大改革創新措施,其中,“保稅混礦”創新成果不僅成為全國最佳案例,也為大連港保稅混礦業務的迅猛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與此同時,遼寧自貿區還探索形成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的貿易監管制度體系,加快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
(本報海口4月21日訊)
責任編輯:謝軍輝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