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記者 郭景水
如何搭建平臺借智“候鳥型”人才,成為省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今天,省教育廳廳長曹獻坤表示,目前我省已經有高校通過設置“冬季小學期”的方式,邀請旅居海南的知名學者授課。這樣一方面可以讓我們的師生充分領略大師風采,另外“候鳥型”學者也可以更多地了解海南、融入海南。
曹獻坤說,每年冬季,數十萬計的候鳥老人來到海南,其中不乏高校、科研等領域的知名學者,在定安縣雷鳴鎮后埇小學義務擔任英語老師的曹玉堂老人,就是他們之中的優秀代表。他們熱愛海南,把海南當做自己的家,對孩子們傾注了最真摯的感情。省教育廳將通過制度性建設和安排,讓“候鳥型”人才更好地為海南服務。
“院士姚建銓、長江學者江正強……”1月11日至26日在海南大學“冬季小學期”的講臺上,一個個“重量級”學者,讓師生們大呼過癮。今年,海南大學“冬季小學期”共聘請了143名知名專家學者,講授123門課程,開展講座20場次,受益學生及教師達1.8萬多人。據了解,海南大學會為授課專家頒發“冬季小學期外聘專家”證書,其中不乏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等知名學者。
不僅是海南大學,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講臺上,有了院士朱蓓薇、海洋專家丁德文的身影;旅居三亞的清華大學原副校長張慕葏被三亞學院聘為客座教授……
曹獻坤表示,在海南大學“冬季小學期”的基礎上,省教育廳已經在醞釀,計劃從2016-2017學年開始,指導高校全面調整校歷,調整學習期段,在本科高校中推行“冬季小學期”制,可以充分利用高等學校人才聚集的平臺作用,積極為“候鳥型”人才提供發揮才能的舞臺。
“當前,對‘候鳥型’人才建立檔案庫很有必要。”省教育廳組織人事處負責人表示,有了“候鳥型”人才庫,省內的大中小學校就可以根據學校的需要,通過退休人員的返聘、短期聘任、臨時聘任等形式,邀請“候鳥型”人才加盟。“大到專業性的科技成果轉化,小到冬令營活動,以及對學校辦學業務的指導,‘候鳥型’人才都可以參與進來。”
曹獻坤介紹,無論是參與學歷教育還是開展培訓,“候鳥型”人才進入海南教育系統,都有作為的空間,而師生也會因此而受益。(海南日報海口1月28日訊)
名詞解釋:“冬季小學期”就是調整學校校歷,將原來兩學期制的第一學期分出固定的時間(注:目前海南大學實行的是兩周半)作為冬季小學期,形成秋季、冬季、春季三個學期。(郭輯)
責任編輯:甘晨卉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